融合中西式建築的聖神修院,共有三楝建築物,這是歷史最長的南樓。 太古樓和大聖堂則在1957年建成。1970年,撥歸香港教區,並成立聖神修院哲學院,為羅馬宗座傳信大學的屬校。目前除了修行和崇拜,亦作教學的用途,可在此讀哲學和神學的學士和碩士課程。
歷史最悠久的南樓,外型有如的中國宮殿,綠頂紅蓋,極富中國色彩的建築,庭園風格的走廊。中式的柱廊、斗拱,比電視台常用的拍攝場地玄圓學院,更像清朝的官殿。 木門的窗戶都有吉祥的雲或船勾圖案,走入大廳,牆上掛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拓印本,講述耶穌的信仰在中國源遠流長。大廳沿用有1930年代的裝飾,紅白的格仔地板,簡單木窗花和舊傢俱,牆上掛着教宗方濟各和陳日君樞機的相片。 走廊外,放着「和平可期」的雕塑,是1972年宗教會議的紀念品,述說天主教崇尚和平的價值。 上左和右圖都是南樓室內的裝修,而下左和右圖則是中式的走廊。
走出庭園,發現用小石砌成迷宮的明陣,用作修士冥想,藉腳步思考與神的關係,同類設施在華仁書院都可看到。迷宮用作宗教的儀式,最早可追溯12世紀在法國Chartres的大教堂,本來放置在室內,後來移至室外,亦成為庭園設計。 迷宮般的明陣,供修行之用。
位於南樓西邊的壁畫,1970年代,修院主管分別找來道教有研究的吳格林和天主教信徒劉有權創作壁畫。他們畫上手抱耶穌的聖母,而外層是十二格的圈子,象徵一年的十二個月,也比喻生命循環,其中蝶蝴圖案,象徵人生短促,但美好。 外牆的壁畫,融合道教和天主教,是修院的地標。
中式設計的聖堂,平日作儀式和禮拜之用。主壇牆上有仿北京設計的垂花門,象徵天堂之門已開。2014年完成復修,改善漏水和牆身問題,當時難以找回綠色的玻璃,千辛萬苦改用相似物料,回復原貎。 跟傳統教堂擺設不同,昔日的司鐸舉行彌撒需要面向東方,代表向着耶路撒冷聖殿,而背向信徒。1960年改革後,主張神父走在人群中間,不再需要面向東。 門外有奠基石,有趣的是串錯主教的名字,或許工匠的手誤。設計大聖堂的神父,曾入選建築雙年展,他亦是教授哲學。 聖堂像中式的大宅。
露德聖母是源自19世紀,法國一位14歲貧窮而不識字的少女,被聖母選中,前後18次顯靈,女生其後宣稱聖母為「無染原罪者」,最後被教廷封聖。後人亦稱顯現處的泉水具療癒之效。
太古樓頂頭有凱爾特十字架,即是十字架中間有一圓圈。早期修院由愛爾蘭神父管理,他們取來家鄉的凱爾特十字架,並加上紙皮石裝飾,陽光下顯得金光閃閃。屋角有傳統中國的瑞獸「螭吻」雕飾,古人相信螭吻有防火的作用。 參觀外國教堂都有不少珍品,修院亦有珍藏館。不少是儀式用的權杖和聖杯,林社鈴笑說︰「不少是神父在麼囉街買回來,教堂不知是寶。」 展櫃中,有天主教徒用的骨灰龕,教徒稱為雲龕,上面有十字架的圖飾。展品亦有如雞蛋仔機的機器,將宗教圖案,印在聖餐的餅上。最珍貴的展品莫過於在1970年,唯一來港的教宗保羅六世在修院逗留3小時,他送給修院的精美意大利刺繡品。 左圖是凱爾特十字架,右圖則是製作聖體的工具。
太古樓中,最特別的房間要數唐風設計的靜修室。日式仿唐流線形的拱天花,主壇用木搭建,猶如日式的圓廊,收藏門後的屏封,別有洞天。配上精緻木桌和擺設,七形的玻璃窗,營造寧靜的清修氣氛。 左圖是靜修室的日式建築風格,右圖則是七彩的玻璃窗。 聖神修院的建築獨特,結構保留昔日的風味,體驗修士簡樸而寧靜的生活。遠在歐洲的神父,在本地生活,不只是自成一角,亦融入本土的元素,從一楝建築見證香港的多元。 今年是天主教的慈悲禧年,每月都有開放時間,留意聖神修院的網站公佈。 http://www.hk01.com/%E7%A4%BE%E5 ... E%E4%BF%AE%E9%99%A2 | |
無聊帖! | |
| |
根據天主教香港教區的統計數字, 香港天主教徒 2010年: 350000 2013年: 374000 2015年: 384000 没有信徒在銳減的現象。 你不要仍在你腦中編織『宗教没落』假象。 返回現實哩。 | |
據我所知,目前香港只出現過劉嘉兒事件,但要記住天網恢恢,有做過的話遲早會爆。 | |
劉嘉兒事件在2002-2003年給揭發 在這幾年間香港教區信徒人數是: 2002: 355356 2003: 367401 2004: 353362 2006: 344166 是不是有「銳減」,見人見智哩。 醜聞直接影響教徒人數,在統計上不成立。 仍是一個編造的夢。 | |
注意:以上分析建基於「相信」陳版友所提供的信徒統計數目。 | |
至少, 數字上没有引起你值得懷疑的地方。 | |
哦, 即係『見習神父』, 職位低, 所以唔夠臭。 幾時都職位愈高, 醜聞愈臭架哩。 唔通你公司個靚女秘書坐老闆私人遊艇去澳門, 住老闆大套房都會見報咩! | |
閙李嘉誠果件已經衰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