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理論的限制 陳天祥 永雄弟兄用科學理論不斷被取代來指出科學有其限制;而立中弟兄說這都是因著人的有限性,他並指出這有限性也存在信仰裡,宣稱擁有絕對真理就可能是非分之想;這都是我十分同意的。但究竟有甚麼限制呢?讓我列舉其中四方面。 一、知覺的限制 科學的發展,十分倚重我們的知覺。今天我們對天文學的知識,大部分都是靠肉眼透過望遠鏡的觀察得來的。然而,人感官的銳度卻十分有限,如視覺不如鷹,聽覺不及鹿,而嗅覺遠遠不及熊。資訊的處理也有限制,因此我們有時不能準確地知覺外界的事物,產生錯覺。還有許多的資訊我們也無法接收到,要靠儀器轉化成可接收的訊息,減低我們知覺的限制。 二、求知者對被知的影響 觀察者會影響被觀察者的表現或事物的狀況,在一些學科裡清楚看見。在心理學的研究裡,實驗者若期待一個結果,量度時就可能受影響,他也會不自覺地給參與實驗者提示;而參與實驗者也會不自覺地依從提示,改變實驗應有的結果。前者叫實驗者偏差(Experimenter’s bias),後者稱為要求特性(Demand characteristics)。此外,在訪問的時候,訪問者的性別、種族、年齡都會影響受訪者的表現。在量子物理學裡,海森堡(Heisenberg)的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指出,粒子的位置及動量,不可能同時清楚量度。當我們量度粒子的動量時,它的位置就會被波及了。 三、用語言文字的限制 科學尋求事實,也發展理論,兩者都需要用語言文字。心理學家格思里(Guthrie)說,科學的事實並非外界客觀的事物,而是用文字記下來的描述。科學可被理解為語言的活動,把現實的世界和符號的世界扣上關係。那麼,語文及其使用的限制就成了科學在描述及表達的限制。當新的詞彙出現後,描述就不同了,理論也不一樣了。不但這樣,沃爾夫(Whorf)也指出,語言是思考的工具,限制著人的思想。這樣,語文的限制也是成了人思想的限制,就是科學在構思方面的限制。 四、非科學界的影響 科學雖然是理性的,它的發展卻受著整個社會許多無關理性因素的影響,就如時代的思想趨勢、宗教、經濟、政治等等。托夫勒(Toffler)在《混沌生秩序》一書的前言裡指出,在早期工業社會裡,宇宙被看為一部大機器,因此牛頓決定論(deterministic)的力學就廣泛地被接納,強調平穩、平衡態、封閉系統及線性關系等等;在現今高度科技注重革新的社會裡,普里戈金(Prigogine)非定常(non-deterministic)的熱功學就出現,強調不平穩、遠離平衡態、開放系統、及非線性關系等等。立中弟兄引用庫恩(Kuhn)所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及的典範轉移,就是時代思想的影響。不但科學有以上的限制,宗教的信條與解釋同樣有不同程度的這些限制。科學能夠用邏輯探討法,包括把假設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及證偽(falsification)等步驟,以致雖然有限制,也可以選取較準確的理論。基督教神啟信仰許多地方卻不宜用同樣方法去辨真偽;為免把限制變成錯誤,就必須忠於聖經了。 時代論壇 第一○七四期.二○○八年三月三十日 (作者為前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教授) | |
啊!! 聖經好似係用語言文字寫成bor...咁...聖經咪會成了人思想的限制lor...點算好呢?? | |
| |
有神論者的有神論難道是肚子裡的蟲長出來的? >二、求知者對被知的影響 觀察者會影響被觀察者的表現或事物的狀況,在一些學科裡清楚看見。在心理學的研究裡,實驗者若期待一個結果,量度時就可能受影響,他也會不自覺地給參與實驗者提示;而參與實驗者也會不自覺地依從提示,改變實驗應有的結果。前者叫實驗者偏差(Experimenter’s bias),後者稱為要求特性(Demand characteristics)。此外,在訪問的時候,訪問者的性別、種族、年齡都會影響受訪者的表現。在量子物理學裡,海森堡(Heisenberg)的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指出,粒子的位置及動量,不可能同時清楚量度。當我們量度粒子的動量時,它的位置就會被波及了。 ......這種要我再介紹量子力學的解釋不如直接到他們的討論區去做好了。 >三、用語言文字的限制 科學尋求事實,也發展理論,兩者都需要用語言文字。心理學家格思里(Guthrie)說,科學的事實並非外界客觀的事物,而是用文字記下來的描述。科學可被理解為語言的活動,把現實的世界和符號的世界扣上關係。那麼,語文及其使用的限制就成了科學在描述及表達的限制。當新的詞彙出現後,描述就不同了,理論也不一樣了。不但這樣,沃爾夫(Whorf)也指出,語言是思考的工具,限制著人的思想。這樣,語文的限制也是成了人思想的限制,就是科學在構思方面的限制。 有神論原來不是用文字表現的? 那這篇是甚麼? >>四、非科學界的影響 > 科學雖然是理性的,它的發展卻受著整個社會許多無關理性因素的影響,就如時代的思想趨勢、宗教、經濟、政治等等。托夫勒(Toffler)在《混沌生秩序》一書的前言裡指出,在早期工業社會裡,宇宙被看為一部大機器,因此牛頓決定論(deterministic)的力學就廣泛地被接納,強調平穩、平衡態、封閉系統及線性關系等等;在現今高度科技注重革新的社會裡,普里戈金(Prigogine)非定常(non-deterministic)的熱功學就出現,強調不平穩、遠離平衡態、開放系統、及非線性關系等等。立中弟兄引用庫恩(Kuhn)所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及的典範轉移,就是時代思想的影響。不但科學有以上的限制,宗教的信條與解釋同樣有不同程度的這些限制。科學能夠用邏輯探討法,包括把假設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及證偽(falsification)等步驟,以致雖然有限制,也可以選取較準確的理論。基督教神啟信仰許多地方卻不宜用同樣方法去辨真偽;為免把限制變成錯誤,就必須忠於聖經了。 救命。 孔恩(Kuhn)寫的典範轉移,連孔恩自己都要提出修正(「典範」(Paradigm)一詞的糢糊性)。而且孔恩提出的最重要的轉移例子(經典力學/「以太」光媒體 => 量子力學/相對論)根本不是因為「文化」的改變而轉移,而是因為「簡單性」的相比而轉移(後者的數學模型更精簡易學,實際上,某程度上也反映Popper的理論所引申的「最少假設,最大預測」的範疇)。 況且熱力學和牛頓定律的接納和起源根本就不是由於社會的勢力(要是如此的話,則在教會當道的時代中日心說永遠無法成為主流,更勿論以證明日心說為早期最大影響的牛頓定律了) 牛頓定律的接納主要的動力是預測行星軌跡的精確性,並引申的彈道學和火炮準確率的提升 而熱力學最初就是為了建造更加有效的引擎而被研究的(而熱力學仍然不算是所謂的具創造性的理論) (最要命的是Toffler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科學哲學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