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启超在《中国之 武士道》一书中,将孔子列在列传的首位,以彰显其在中国武士精神传统中之地位,不得不令人佩服起梁任公先生学问的精深与目光的独到,因为中国的历代学者, 恰恰在此方面忽略了孔子的意义,在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重文轻武的原因,就在于对孔子所创之学术有理解上的偏颇。惜梁任公先生所述甚略,余不避浅陋,欲将梁 先生之意图扩而充之,以示中国学术刚强的思想本色。 (一)作为武士的孔子 :x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父亲叔梁纥,是著名的武士,所以孔子是生长在武士之家。在孔子出生前十二年,叔梁纥参加了以晋国为首的多国联军攻取偪阳的战役,战役初始阶段,偪阳守军顽强抵抗,并设下计谋,洞开城门,当联军一部分士兵进 入城门之外,守军突然将城门的闸门放下,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这样被困在城内的联军士兵有被歼灭的可能,在此危急时刻,叔梁纥挺身而出,用超绝的膂力,硬是 用双手举起闸门,让困在城内的士兵得以安全地撤出。这个场景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说唐》中的著名的勇士,也是力举城门的雄阔海,不同的是雄阔海是小说虚构的人物, 而叔梁纥则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是孔子的父亲。凭此勇冠三军的壮举,使叔梁纥一战成名,成为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勇士之一。 父辈的伟大事业,不可能对 孔子没有影响。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表述了“不改父志”的思想,对于自己而言,父志就是父亲的武士精神。孔子长大之后,身材魁梧,根据一些古文献的 纪载,孔子的身材十分的剽悍,《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丛子·嘉言》中记:“修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 寸”,《孝经》中记:“仲尼虎掌,是谓威射。”孔子跟他的勇士父亲一样,具有超绝非凡的膂力,可以力举城门(《吕氏春秋·慎大览》:“孔子之劲举国门之 关,而不肯以力闻”),这应该有得益于其武士世家的遗传基因,同时也应该是他不改父志渴望成为象父亲那样伟大的武士的结果。不过孔子不肯以他的膂力非凡来 赢得声名,这其中之原因,一是因为孔子的个人追求,他醉心于文化事业与政治道德理想的探索上,而百余年的战乱使得武力成为大国们角逐中原的最终手段,无 疑,对于宣扬“仁政”政治主张的孔子,非常厌恶当时盛行的“武力至上”的斗争法则,而这种厌恶也使得孔子基本上避而不谈武力(子不语怪力乱神)。当然,孔 子“不肯以力闻”的原因还涉及到他的处世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的处世原则受到老子的影响,《说苑·敬慎》记孔子的话:“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 其敌。”,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内藏我智,不与人论技”(《孔子家语·观周》记为“内藏我智,不示人技”。)虽然没有表露出来,但实际上孔子身上流淌 的是武士世家的血液。但是后世的儒者却往往忽略了具有武士精神的真正的孔子,章太炎曾经嘲讽后世的理学家们不肯招收粗暴之徒为门生,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孔 子的勇武,因为孔子的门徒之中不乏粗暴之人,象著名的子路就是其中之一。子路原本喜欢逞勇斗力,血性方刚,头戴鸡冠,身挂猪牙,相当的嚣张,起初看不起孔 子,大概是因为看不起文人的缘故,据《史记》记载了孔子是用礼乐来诱导子路的(《史记》:“孔子设礼诱之,用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但是子路起 初只是个粗暴之人,何以能被礼乐所降服?所以章太炎认为其实子路之所以能够心服口服,是因为孔子不仅在礼乐上,而且在武力上都胜过子路,(《国学讲演 录》:“孔子之服子路,非仅用礼,亦能以力胜。”)这个看法应该是有根据的。 最能体现孔子胆略与勇气的,是发生在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时年50岁)的夹谷之会,是齐鲁两国的双边会谈,当时齐国是一等的强国,鲁国的 实力远远不及齐国。孔子作为司寇参加了这次齐景公与鲁定公的会晤,是鲁国一方的主要参谋与会谈代表,因为孔子此时已经是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这个名头掩盖 了他身上的武士魂,以致于齐国的参谋认为孔子软弱可欺,便怂恿居住在夹谷一带的莱国遗民以武力劫持鲁定公,面临这个突发事件,孔子处变不惊,一方面调集鲁 国的护卫力量与武装劫匪周旋,另一方面对齐国一方提出强烈的抗议,并且有理有节地指出这种做法是丧失道义、丧失礼仪,对神灵不吉利,迫使齐国取消了原来的 计划,解散了武装劫匪。然而谈判依然十分艰难,因为这并不是一次平等的谈判,齐国仰仗国威,软硬兼施,不断向鲁国发出有挑衅性的举动,孔子作为会谈的首席 参谋,在非常困难的局面下,表现相当的从容镇定,挑战激发他心中的斗志,“虽千万人吾往矣”, 在会谈期间,齐国先是让土著人表演,一时间旄羽矛戟刀剑都亮出来,一大群土著人又敲又吼地上来,杀气腾腾的一片。孔子表示抗议,认为这种歌舞不适用于两国 的高层峰会,但是齐国的负责官员却无视孔子的抗议,孔子随即用锋锐的眼光转向齐景公,齐景公被孔子的威严所吓,下令土著歌舞退场。接下来的表演是优倡侏儒 上台,在严肃的会场上使用这种表演,无疑是对鲁国的不敬,孔子再次表示抗议,并要求将这些不入流的表演者当场正法。(君山记:优倡侏儒的表演节目,是齐国 政*府事先准备好的,按理说,罪不在这些表演者,孔子心知不可能将齐国的官员治罪,所以归罪于表演者,这实在无公允可言,虽然将表演者治罪使得孔子捍卫了 鲁国政*府的尊严,但却枉死了几条无辜的性命,政治斗争中,无辜之百姓总成为替罪羊,政治之残酷可见一斑。)经过艰难的谈判之后,齐国两国签订了合约,但 是齐国人又使诈,在合约后又添加一个附加条款,附加条款的内容是如果齐国军队出境征战,鲁国必须派出三百辆甲车协助齐国。这是一个对鲁国有害无利的附加条 款,面对齐国强大的压力,鲁国其实没有选择的余地,但孔子趁机以齐国的附加条款为根据,提出既然鲁国有义务为齐国提供后勤所需,那么齐国也应该将所占的汶 阳地区归还给鲁国,齐国政*府最终答应孔子的要求,将汶阳地区归还鲁国。 纵观孔子在夹谷之会上的表现,真正体现了其有勇有谋,使得鲁国在非常不利的条件下,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外交成果。梁启超在《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对此评 价相当之高:“天下之大勇孰有过我孔子者乎?身处大敌之冲,事起仓卒之顷,而能底定于指顾之间,非大勇孰能与于斯?其盟辞之力争国权,不肯让步,则后此蔺 相如相赵折秦之所由取法也。” 孔子传授学生的六种技艺中,有两种是与练武强身有关的,一种是射,就是射箭,另一种是御,就是驾御马匹(另四种是礼、乐、书、数)。这里可以想象孔子 射箭与驾马时的英姿。我们能从一些历史文献中了解到一些资料。比如《论语·八佾》中有“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用现在的语表述,就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 以跟人相争的,如果有相争的话,那一定是比射箭了。在《孔子家语·观乡射》(亦见于《礼记》)中有记:“退而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孔 子与门人在练习射箭时观者如潮,也可见孔子与其弟子箭术之精湛。孔子精于驾马,也可以从《孔子家语·执辔》中关于驾驭之术中体现:“善御马者,正衔勒,齐 辔策,均马力,和马心,故口呒声而马应辔,策不举而极千里。”《论语·子罕》中记了一件趣事,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学问精深广博,可惜没有什么专长能 出名。”,孔子听到后,对学生说:“我的专长是什么啊?是御马呢?还是射箭?我看还是御马好了。” (二)孔子的武士道思想 武士道之名称乃是日本所固有,今姑且用之,简而言之,是一种尚武精神以及武士的行为规范。即便对日本的武士道,孔子的地位仍是非常的尊崇,可以说是日 本武士的精神导师,在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一书中提到:“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就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资源。”在这本介绍武 士道思想的著作中,几乎一半的篇幅,都是在介绍孔子学说的基本道德范畴:义、勇、仁、礼、诚、忠义、克己等等(在该书的十七个章节中,有七个章节的内容是 评述以上的道德范畴。)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武士道也是影响深远,特别对唐宋之后的侠义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 (甲)仁与义 当提及武士道时,经常使人与“勇武”相联系,这个联系是没有错的,缺乏了勇武,不称其为武士道。然而在孔子看来,勇武并非第一义,而只是第二义,因为如果不对勇武灌注进更高的精神,那么勇武只会沦为野蛮与残忍的代名词。这种更高层次精神,就是“仁义”精神。 仁在孔子的学说当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爱人、克己、力行(可参笔者《孔子学说以其取舍略论》一文)。孔子认为“仁者必有勇”,这句话可以有两层 意思:达到“仁”的界境的人,必定是充满勇气的人;反之,如果缺乏勇气的人,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达到“仁”的界境。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说: “刚毅木讷近仁”,在孔子那儿,儒生决非文弱书生,而必须是刚毅而坚强的人。其实在孔子时代,不能叫儒生,而应该称为儒士,“士”这个词在先秦时代,没有 文士与武士之分,不过懦而无勇者,不可称为“士”。孔子的门生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也是刚毅的一种表述。 如果说仁是心灵中的最高道德标准的话,那么义就是行为的最高标准,作为武士,其行为不可违反“义”的原则。子路曾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没有 作直接的回答,而是间接答道:“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在另一个场合,孔子也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既肯定了君子固 勇,又指出勇实非第一义,行为的第一义是“义”,道德的第一义是“仁”。 孔子的“仁义”思想对后世的中国武士道影响至深,对中国武士道影响极深的另一渊源是墨家(秦汉时期的游侠当是墨家之末流,墨家学派对中国武士道之影 响,余拟另撰文详述),而墨家的与孔子也有极深的渊源,特别推重“义”,这几乎成为中国武士道之最高行为原则,演化为后来富有中国特色的侠义精神。 (乙)勇与强 当然,孔子也非强调勇敢的精神,经常把仁、智、勇三者并提,比如在《论语·子罕篇》中说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且孔子有时也会表现 出超豪迈的一面:“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语见《论语》),“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语见《孟子》),“临大难而不惧,圣人之勇也”(语见 《庄子》),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孔子尚勇精神之体现。 Y(hW(bd; 任勇与坚强,乃人格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举诸世界文明,无一不以勇强为人类可贵之品格,而孔子论勇论强,自有其特色所在。“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 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孔子之意,盖以为“衽金革死而不厌”固然堪称强者,然而仍未臻上 乘之境,真正坚不可摧者,是仁慈之力量与忍辱负重之精神:宽柔以教,不报无道;这种精神,即上文所说的“仁”的境界。 (丙)生与死 武士道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绝不贪生怕死。不仅不怕死,而且还要做到从容,以前有一句话叫:“慷慨成仁易,从容赴死难。”说的就是从容赴死并非容易的 事。孔子在《认语·里仁》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就是一种从容的姿态。孔子的弟子子路可以称为早期武士道的代表人物,也是从容赴死的典范。在《论 语·卫灵公》中,孔子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个“杀身成仁”与后来孟子的“舍生取义”,成为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为理想而前仆后继 的精神力量。《孟子》一书中引用孔子的话:“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就是对从容赴死的武士观的最好表达。 (丁)克己与礼 I 儒家修身的功夫,尽在“克己”二字,在《论语·公治长》中,孔子说:“我没有遇到过刚强的人。”有人说:“申怅就是一个刚强的人啊。”孔子说:“申 怅的个人欲望太多,怎么算得上刚强的人呢?”在孔子看来,不能克制自己、战胜自己,意志力就算不上刚强。 克已是礼的一种表现,孔子说“克己复礼”,礼的含义颇多,这里只说作为行为规范的礼的精神,人格修养意义上的礼为一套行为规则,其目的在于去除散漫、 轻纵、放逸、掉举、昏沉、懈怠等等习惯,培养从容、沉勇、威严、稳重、精进等习惯。所以孔子多次谈到“克己复礼”,礼的修养,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恶习与纵 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实际上是行为的节制,孔子认为,有些本来好的品格,如果没有节制也可能走向极端,所以说:“恭而无礼 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礼的另一个结果是对名誉的珍视,所以孔子说儒士“可杀不可辱”,说“知耻近乎勇”。 [评述]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是最富有激情的春秋战国时代,武风强盛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因而在尚武方面,不独儒家如此,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莫不如此, 此正所谓时代之主流。孔子在武士道思想上的贡献是将其思想境界提升到“仁义”的高度,引入“礼”的规范,强调杀身成仁的精神。孔子虽然“不肯以力闻”,不 愿意过多谈论武力,但孔子的尚武思想仍然清晰可见,况且孔子自己的行为便体现出一个武士的坚毅,孔子门下也不乏武士。子路在死难于乱兵之际,仍然不忘结缨 正冠,正是体现作为一名武士从容赴死的超然境界。而据《韩非子·显学》记,从孔子的武士道精神发展出儒学的另一分派(总计分裂为八派),其代表人物是漆雕 启,“漆雕启的主张,脸上不露出屈服困难的神情,眼睛不流露逃避灾难的神色,行为不正,对奴仆都要退避,行为正直,对诸候也敢发怒。”。(君山注:《韩非 子》的原文是:“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这里采用的是李传书的译文。观漆雕氏之行,正与孔子“自反而不缩,虽褐宽 博,吾不惴焉;自反而不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是一致的。然而试对比《孟子》中所记:“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 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候,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 会,是畏三军者。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这里是不是可以判断孟子书中所记的勇士北宫黝与孟施舍,其实也都是儒士,是属于漆雕氏一派,抑或甚至北 宫黝即是漆雕氏?试对比《韩非子》与《孟子》的这两段话,真是非常的接近。)这说明在先秦,孔子的武士道思想是有在儒学一系中,也是得到光大的。儒学在先 秦的另外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也继承与光大孔子的武士道思想,这里不做详述,新渡的《武士道》一书也提到:“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 威。”。 然而后世的儒者,却将自身中的武士道精神遗失了,其中的历史原因非常复杂,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清楚,而探讨这个话题,势必有趣且亦意义。然而 种因造果,从后世儒者来看,虽然多有重文轻武之表现,然而毕竟并不等同于懦弱,文人亦可以有十分勇敢的一面,这在明儒当中体现得十分的明显,从某种意义 上,也算是保留了孔孟的一部分武士道传统。但在民间,武士道的传统却保留下来,尽管在文化传统上并不占据主流的地位,但是中国传统武学之兴盛与侠义思想之 深入民心,亦可见先秦之武士道传统不灭,只是以委屈的方式艰难地维持与发展,只要时机成熟,依然会大放光芒异彩 http://bbs.mountblade.com.cn/vie ... &extra=page%3D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