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教者之家

神佛生意經

抽刀斷水 2010/3/11 14:27


一盤生意

佛教、羅馬天主教以及基督教(新教)在中國(或者亞州)的傳播和發展經歷,其中的成敗得失,是跨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真實個案,可以作為商學院的個案分析 (Case Studies)。主題:試分析 HQ (Headquarter,即是總部) 的功能和利弊,又或者:試分析三教的市場推廣 (Marketing) 或者全球化策略 (Global Strategy) 。用做生意的角度分析傳統宗教如何拓展海外市場,我不是第一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雜誌就曾經從市場推廣的角度,分析聖經和可蘭經的傳播過程。這一點必須清楚說明,以免虔誠教友找我麻煩。

香港號稱享有宗教自由,又同時具備了佛教、羅馬天主教以及基督教(新教)的背景,本來很適合研究這個題目。很可惜,香港學者缺乏研究這個題目所需要的學養、眼界和膽色。本地學者當中,唸神學的不懂佛學,信佛的又不想招惹好戰的基督徒,出身愛國學校則只顧愛國,想當官的忙於上鏡接受訪問或者發表政論文章。更可況,這個題目亦無助於短期內提升本地大學的整體排名(即是無助於保住自己的教席)。換言之,不論是商學院還是人文學科的學者,都應該沒有多大的興趣。

我不是學者,無所謂。小時候讀過十二年教會學校,頭六年天主教,後六年基督教,但一直與耶穌無緣。放學回家,老父愛國,老媽求神拜佛。母系親友當中,有人學茅山(是一位怕鬼的警務人員,聽起來非常「猛鬼差館」)。宗教背景蕪雜,結果甚麼都不信。長大之後在金錢世界混飯吃,見識過不少職業騙子。對我來說,聖人和騙子,只差一線。

以下是我的觀察,把宗教當作一盤生意(而且是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的跨國企業),將生存和發展置於首位(即是商學院的角度),旁及宗教與政治(以及文化)的關係,但是不會浪費筆墨討論各教的教義是否有道理或者可信。我只會把相關的資料列於「延伸閱讀」,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萬一你是虔誠基督徒,請自行決定是否繼續閱讀。

佛教勝在無 HQ

佛教勝在沒有 HQ,也沒有在生的全球總教主,權力完全下放,各地的佛教領袖於是可以因應亞洲各國的不同情況,選擇適當的應變和生存之道,在不牴觸大原則的情況之下,各行其事。例子一:日本和尚可以結婚生子(據說今日大陸部份和尚也如此),把寺廟當作家族生意傳承,是因為戰後男人死得太多,如果佛門堅持和尚不可以結婚生子,就會跟官府過不去。例子二:去年四川大地震期間,一間佛寺打開大門讓婦女入內產子(佛門忌血腥),甚至打破素食戒條,容許她們在寺內一角食肉進補。

亞洲的佛門沒有死抱教義不放,而是權衡輕重,因時制宜。這種彈性和靈活性,對於來自基督教傳統的西方人來說,簡直無法想像。結果是:佛教因為懂得入鄉隨俗,在中國以及亞洲各國的的根都紮得極深,可以適應一個動盪的社會環境。就算出現政權更替,暫時被邊緣化,要暫息旗鼓,亦可保留種子,不至於滅絕。

佛教在發源地印度已經接近消失,但是其種子在印度以外開花結果,在西方社會更與環境保護和簡樸生活等議題合流,開拓出更廣闊的天地。而藏傳佛教更加是因禍得福,過去五十年的流亡生涯令它學會如何跟西方文化進行交流和對話。從市場推廣的角度看,達賴喇嘛是跨文化溝通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的成功典範。中國共產黨一輩子都學不到的,他只要五十年就學會了,果然是轉世靈童,有慧根。他是聖人也好騙子也好,達賴喇嘛都絕對是個人物,英文的說法,是 Somebody to be reckon with。至於他是政治人物還是宗教領袖,這是個沒有意義的問題。客觀現實是,古今中外,所有宗教領袖,就算躲入深山,都無法完全避免介入政治,只不過是程度上的問題。只有在中國內地,傳統宗教長期被邊緣化,才會把和尚參政視為不應該,又或者大驚小怪。

其實中國和亞洲各國的佛門,跟所有的傳統宗教一樣,向來都有左右翼、親建制和反建制、保守派和改革派之分。中國佛教史上,也有跟官府過不去的人,有興趣請參考「延伸閱讀」的推介。

天主教和基督教

相比之下,羅馬天主教因為有 HQ,教宗試圖約束全球信眾的行為,於是禁止中國的教友燒香祭祖,結果被康熙和雍正禁教,並且驅逐傳教士。因為大清的君主明白,今日中國的基督徒不拜祖先,明日可以拒絕向皇帝效忠(即是造反)。在儒家社會中,祖先和皇帝都是父權社會的權威,祭祖和忠君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傳統中國人社會的重要基石。也正正因為這一點,中國的漢族讀書人(例如: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會協助異族統治者大清皇朝討伐太平天國(理由是維護儒家道統,因此出師有名)。明清以來,羅馬天主教(以及基督教)跟儒家文化格格不入,與官府的關係長期緊張。五四之後,更被中國的左翼知識份子視為帝國主義精神侵略的先鋒。向來敵視宗教的中國共產黨就更加不用說,毛主席的名篇<別了,司徒雷登>(1949) 足以說明一切 (註:司徒雷登是美國長老會的傳教士,嚴格來說他是基督徒而非天主教徒,不過對毛主席來說應該沒有分別)。

香港的情況比較特殊,六七暴動之後,港英政府刻意扶植基督教(新教)學校,以抗衡親中團體對年青人的影響力,令九七前基督教享有「類國教」的地位。在香港,基督教的傳教手法接近特許經營 (Franchising) 或者傳銷/直銷 (Direct marketing),都是把外國的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尤其是美國福音派或者基要派的那一套)照搬到華人社會,工作指引 (Working manual)、操作指南 (Operation guideline) 和靈修材料也是照單全收,一字不漏譯成中文,於是你會在教會的刊物中讀到一些生硬的歐化中文,例如:「文化爭戰」、「作光作鹽」、「更新靈命」和「轉化社會」等等,感覺有如閱讀五四文人所翻譯的外國社會科學著作,生吞活剝,令人頭痛。

順帶一提:較早前鬧得滿城風雨的正生書院事件,其市場策略跟特許經營 (Franchising) 非常類似,管理層同樣是把一套經過「測試」,已經證明「成功」的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於不同的國家(或者地點)不斷地自我複製。有需要的話,會引進當地的個人或者企業作為合作夥伴,以便跟官府打交道(以及交保護費)。這樣做有很多好處:特許經營權的持有者 (Franchisor) 可以藉此繞過官方為外資進入市場所設置的各種關卡 (例如:進口關稅、外資持股比例上限) ,可以在合作夥伴的協助下跨越文化障礙(即是把產品本土化)以及降低投資成本和風險(例如:合作夥伴會入股企業,又或者繳交特許經營費)。至於正生的管理層是人是神還是魔,自己想。

理論上,HQ 會對海外分支機構進行品質監控以及提供技術支援,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另一回事。面對主權移交,九七前大批外國傳教士陸續撤離香港(其實早於八十年代初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達成協議之後,外國傳教士已經開始部署淡出),九十年代初香港的基督徒圈子亦爆發移民潮。九七之後本地的右翼基督徒開始向建制靠攏,跟傳統愛國陣營合流,致力鼓吹和諧社會,主攻性道德議題,卻無視政治體制封閉、社會缺乏公義以及貧富懸殊日益嚴重。本地的基督教教會於是變成中產俱樂部,窮人絕跡。對於這種奇怪的現象,網上有不少專文探討,作者不乏教會中人,有興趣請參考「延伸閱讀」的推介。

另一方面,在中國和亞洲,基督教(新教)擅長推銷安慰劑 (Placebo),並且要求信徒替教會發展「下線」(領人歸主)的做法,令它容易跟各國的當權者發生衝突(尤其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又或者是共產主義政權,前者如馬來西亞和印尼,後者如中國、越南和緬甸),因此經常令信徒身陷險境,同時也給予當權者有取締的藉口(極權政府不會容忍任何自發的民間組織)。

換言之,有 HQ 反而累事。

本土化的問題

有一種看法: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拒絕本土化,堅持照搬西方的一套,是因為害怕被中國文化同化(甚至腐化)。

首先是前車可鑑。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發生了種種質的變化,最後成功融入華人社會,但是面目全非,印證了「橘越淮而枳」的道理。

另一個原因,是吸收了景教的經驗。參考本地出版的基督教刊物<號角月報>(2007 年 8 月號)的社論,基督教在中國不是未試過走本土化的道路:公元 635 年(唐太宗貞觀元年),景教從波斯傳入中國,當時傳入的是一個後來被正統教會定性為異端的宗派,叫「聶斯脫利派」。據說曾經風行一時,但是由於採用了大量的佛教詞彙,逐漸失去本身的特色、教義和信仰,幾乎被佛教「同化」,以致於公元 845 年唐武宗「會昌滅佛」時被波及,結束了在中土為時大約二百年的早期發展。今日的西安,還有景教的石碑。

大概是上述的原因,明清之後傳入中國的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拒絕走本土化的道路,而是要求中國的信眾必須嚴格遵守全部的教義教規(例如:一定不可以拜祭祖先),同時拒絕下放權力給本地人。

這種說法,意味著作為西方文化重要組成部份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害怕面對中國文化所帶來的挑戰,不無道理但是略嫌誇張,無疑是把西方人看扁了(西方教會向來不乏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漢學家)。天主教和基督教會不會害怕中國文化(的污染)?這個問題應該由外國傳教士來回答。根據居港多年、曾經批評殖民地主義、後來下嫁中國人的英國傳教士杜葉錫恩 (Elsie Tu, 1913-) 的回憶,部份上世紀初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文化優越感非常強烈,視中國人為次等民族,甚至不會讓中國人進入自己的家,也不會跟中國人同桌吃飯。

換言之,西方傳教士他們未必看得起中國文化,更加不會隨便放棄自己的一套。他們並不害怕中國文化,但是對於其腐敗的一面,必定會加以提防。事實上,早期來華的西方傳教士中,不少人都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的觀察,他們的筆記或者著作,都是「老外版」的<醜陋的中國人>。西方傳教士在華人社會生活的經驗雖淺,但是旁觀者清,他們充份意識到中國式醬缸的威力。這份警覺性,令耶教可以保持其純潔本質(相對於佛教而言),但是亦令到它難以真正地融入中國人社會。優點缺點,一體兩面。

想起迪士尼

我想起香港的迪士尼樂園 —— 同樣是照搬外國的一套,同樣跟官府關係緊張,同樣把香港視作進軍中國市場的跳板(Springboard)或者熱身練習 (Warm up exercise),也同樣是特許經營 (Franchising) 的模式。既然是小規模的離岸實驗室,就沒有必要大幅度修改產品,又或者替海外市場度身訂做新產品(即是本土化)。因為未肯定新興市場的潛力之前,這樣做不符合成本效益。反正跨國企業隨時會撤出新興市場 (Emerging Market),甚至已經有 Exit Plan(離場策略)。迪士尼樂園管理層對香港政府的態度一直是:This is already good enough for you。我有權係上海包二奶,香港呢頭家交俾你啦。倒貼?你預咗架啦!鬼叫你要做大婆?BTW: I’m just not that into you. See?

替外資跨國企業工作的中國人,都面對同樣的風險:一旦有甚麼風吹草動,政經大環境逆轉,又或者業績未如理想,跨國企業立即班師回朝,把資金、資源和外籍高層調回總部,留下曾經為海外辦事處工作的本地人,獨自面對一個充滿敵意、專制獨裁的本土政權,而他們將要為跨國企業所採取的錯誤策略(例如:態度傲慢、拒絕本土化、盜竊國家機密、試圖顛覆國家政權,又或者政治上押錯注)承擔後果。打工的還好一點,因為有遣散費,可以補償部份損失。事奉上帝的就比較麻煩,因為隨時有生命危險。對於一心想投靠洋鬼子當高等華人的中國人來說,其中的風險,不可不察。

跨國企業英雄塚

中國國情獨特,是葬送無數跨國企業的英雄塚,宗教市場亦不例外。表面上看來,人口眾多、經濟起飛、大國崛起,但是心靈空虛、道德淪亡、人性失落,應該是一個極具潛力、不容忽視的新興市場。但是想深一層,情況卻絕不樂觀,因為中國的人口雖多,但是向來缺乏宗教基因,加上數千年來受儒家思想薰陶,中國人表面上愛說道德,但是骨子裡自私自利。中國人口頭上說信(的一套),你千萬不能當真,否則只會吃虧。面對心口不一、精神分裂的虛偽大國國民,任何導人向善的傳統宗教都束手無策、無能為力。量與質,是截然不同的角度,用來分析中國市場,往往會得出相反的結論。

此外,還有文化差異以及政治干預所帶來的挑戰。外來宗教跟跨國企業一樣,要決定是否本土化,又或者本土化到那一個程度。而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如何處理跟當權者的關係。佛教走本土化的道路,徹底融入中國文化,跟當權者妥協,委曲求存,找到生存的空間,而代價是面目全非,佛寺一度淪落至成為放高利貸、進行二手買賣,甚至賣淫活動的場所。這些事情,明清以及民國的小說和筆記中,不乏記載。西方的耶教為了保持純潔,拒絕本土化,結果跟儒家思想格格不入,無法真正融入中國人社會,也開罪了當權者,令拓展業務的過程困難重重,死結至今未解。

面對有數量無質素的中國市場,外來宗教跟無數跨國企業一樣,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就算耕耘多年,實際回報率亦遠低於預期,結果進退兩難,焦頭爛額。有人選擇止蝕離場,也有人苦苦支撐。至於從個人的角度看,是否值得為外來的宗教團體打工或者賣命,其中的利害得失,上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小圖:照片來自 www.fotosearch.com

延伸閱讀:

The Economist :The Bible vs the Koran (Dec 19th 2007)
The business of marketing the Bible and the Koran says a lot about the state of modern Christianity and Islam.

Quick MBA: Global Strategic Management
http://www.quickmba.com/strategy/global/

維基百科:特許經營
http://zh.wikipedia.org/zh-hk/%E ... 1%E7%B6%93%E7%87%9F

維基百科:傳銷/直銷/層壓式推銷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82%B3%E9%8A%B7

香港討論區 (2007 年 5 月 23 日):
宗教交流:你認為傳銷與教會吸納會員手法是否相類似?
http://www.discuss.com.hk/archiver/?tid-4284606-page-1.html

羅漢娃返羅漢寺感恩 (2009 年 4 月 7 日) (簡體字)
http://baby.jschina.com.cn/action/userobject1ai2008091.shtml

獨立媒體:梁文道:<沙門不敬王者>
(2007 年 11 月 3 日)
http://www.inmediahk.net/node/263105
節錄:其實佛教和政府的關係也不是自古以來就和氣友好的。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護教者慧遠就曾經和東晉的獨裁者桓玄展開過一場著名的辯論。慧遠主張「沙門不敬王者」,意思是僧侶乃徹底的方外之人,有自己的理想和行為模式,因此不只不該和世俗的權威沾上邊,甚至見了皇帝也不用行俗人之大禮。

佛門網:左翼佛教(上):<袈裟革命>
(2009 年 8 月 19 日)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1598
節錄:劉宇光比較解放神學和左翼佛教,指出兩點:教義上,兩個宗教對直接使用武力有不同態度。南美的神父,可以打開神壇,底下就是衝鋒槍,但就算斯里蘭卡僧侶與英國抗爭,依然非常節制使用暴力。越南僧侶自焚,是否「殺生」?惹來很大爭議。

佛門網:左翼佛教(下):<香港的社運>
(2009 年 8 月 19 日)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1599
節錄:佛教暫時不是香港推動社運的力量,劉宇光反過來指出:佛教在香港的發展,與中央政府的統戰有莫大關連。

陳日君樞機致大陸天主教地上主教們的信函
(2009 年 7 月 16 日)
http://hk.myblog.yahoo.com/oldyo ... d=10&prev=57&next=9
這是陳日君的博客。信裡面提到「不過看來殉道不是一個目下實際的可能,(中央)政府不想製造烈士,他們希望製造叛徒。如果你們團結堅持信仰的立場,或許政府會重新評估它的宗教政策。」西方傳媒稱陳日君為 The Defiant Bishop (叛逆主教),本地免費英文雜誌 HK Magazine 形容他面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是 I answer to a higher power。

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1949) (簡體字)
http://news.163.com/06/0216/09/2A2T43JJ000113DQ.html

維基百科:司徒雷登 (1876-196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8%E5%BE%92%E9%9B%B7%E7%99%BB

維基百科:基督教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9F%BA%E7%9D%A3%E6%95%99

香港基督徒學會:資料庫:<思>雙月刊:
http://www.hkcidata.org/database/sze/sze.html
我非教會中人,不知道是否應該用「改革派」來形容替這份刊物撰文的基督徒,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比「明光社」開明得多,而且具備反省精神。

心湖淬筆
http://mindtologos.blogspot.com/
這位博客對本地基督教教會的弊病有深入研究。

杜葉錫恩:<逃離基要派基督教>
http://m.exchristian.hk/home/article/show/73
節錄:其實從一開始我們在中國旅居時,我經已意識到,面對比我們擁有古老很多的文明,我們正在這裡的人面前驕傲自大。當看到這個情況時,我內心就很不舒服。

維基百科:杜葉錫恩 (Elsie Tu, 1913-)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81%A9&variant=zh-hk

Wikipedia: Religion in HK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ligion_in_Hong_Kong

港產片<猛鬼差館>(1987) 劇情簡介
http://www.geocities.com/hkmovies168/hauntedcopshop1.htm

張愛玲:<中國人的宗教>(收錄於散文集<餘韻>)
全文見http://www.millionbook.net/mj/z/zhangailing/zalj/025.htm
節錄:但是中國人信基督教最大的困難是:它所描畫的來生不是中國人所要的。中國人集中注意力在他們眼面前熱鬧明白的,紅燈照裡的人生小小的一部。在這範圍內,中國的宗教是有效的;在那之外,只有不確定的、無所不在的悲哀。

YouTube 精選:

葉振棠/黃霑:<難為正邪定分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x8z-0cutTM
送給正生的管理層以及支持者。

Mr. Bean: Welcome to Hel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UbqZ_oN5do&feature=related
Mr. Bean 變身魔鬼接待員,歡迎大家落地獄。

Mr. Bean: Amazing Jesu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TzXJMU1sLc&feature=related
Mr. Bean 扮牧師講道,顛覆聖經故事(耶穌將水變酒)。

Religulous (港譯:<標叔出城之與神駁嘴>) 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dkyLrDpaUg&feature=fvst
美國紀錄片,嬉笑怒罵論宗教,導演是<波叔出城>(Borat) 的 Larry Charles。

25/09/2009
轉載自: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09/09/blog-post_25.html
淚兒 2010/3/15 23:14
神佛生意經 ,卻不能一盤散沙 ,但他們又得左......

返回首頁 |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