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教者之家

從來也沒有救世主,也沒有聖誕節

a82871123 2011/12/24 23:20

從來也沒有救世主,也沒有聖誕節

作者:伊斯蘭之光
來源:伊斯蘭之光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年04月18日 14时52分



如果聖誕節是基督教的正宗信仰的節日﹐那麼﹐在《聖經》或者“耶穌基督”的聖諭中必然有所表示﹐而耶穌的直傳弟子們必然

要堅持這個傳統﹐但事實上﹐聖誕節在基督教歷史的前三百年從來沒有人提到過﹐歷史文獻中也沒有任何記載。 根據法國《格羅里挨大百科全書》說﹐“教會在公元四世紀之前﹐沒有紀念過聖誕節這個節日。” 因為在那個時期﹐生活在巴勒斯坦的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遭受羅馬帝國歐洲人的殘酷迫害和鎮壓。 公元392年﹐羅馬帝國朝廷決定借取基督教為國教﹐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帶頭歸信這個新宗教﹐並且選定了一批支持羅馬統治的基督教神職人員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文件和政策﹐歐洲人允許成為基督教徒。 那些支持羅馬統治的基督教神職人員在朝廷控制之下同意接受“姑息妥協﹐順應潮流”的宗教改革綱領﹐放棄許多基督教的“原始精神”﹐吸納歐洲民間傳統信仰﹐成為帝國可以接受的信仰內容和形式。
  歐洲位於北半球﹐
四季分明﹐在“冬至”前後有一個傳統的節日﹐是太陽神“密斯拉”(Mithra)誕生日﹐是羅馬人在公元二世紀從古埃及傳統中吸收來的節日﹐因為從那日起﹐日照增長﹐慶祝一年之中太陽神再次回到人間﹐是歐洲曆法的12月25日。 羅馬帝國接受基督教之後的數百年間﹐歐洲人繼續這個節日﹐但勢力不斷壯大的教會認為不合適﹐多次要求修正﹐因為太陽神是古希臘人信仰的多神教中一個重要的大神。 公元530年﹐羅馬的一位修士狄奧尼西(Dionysus Exigus)﹐建議羅馬朝廷把太陽神誕生日改為耶穌基督的誕生日﹐可以與羅馬帝國的國教順理成章﹐儘管沒有人知道耶穌的生日究竟在哪一天。 這樣﹐羅馬人可以照舊歡慶這個節日﹐只是名稱改換一下﹐增加一些基督教的內容和氣氛。
  根據1998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解釋﹐那一年正是羅馬帝國慶祝建國754週年﹐慶祝的日期也是定在12月25日﹐所以這個建議使羅馬皇帝龍心大悅﹐立即批准。 在同一天﹐歐洲傳統的許多宗教和民俗節日都融為一爐成為帝國的各地的公共假期﹐如宙斯之子赫丘利的生日﹑希臘的風神和酒神的祭日﹑歐洲中部民族崇拜艾迪尼斯神和北歐民族天神的節日。這次改革的重大意義是﹐以皇帝許可的形式﹐東方的基督教與歐洲的多神教合併﹐形成羅馬時期新創的綜合信仰。 在這個節日裡﹐各民族可以根據自己的傳統習慣﹐崇拜各自的神祇﹐新舊習慣都有﹐皆大歡喜。例如現代聖誕節中一個重要的角色“聖誕老人”﹐在《聖經》中無名﹐歐洲不同地方有各種傳說﹐有人說他是古代挪威的一位大仙﹐這個可能很大﹐因為他駕馭的馳鹿和雪橇是那裡的習慣﹐鮮紅的大皮袍也絕不可能是耶穌家鄉人穿的冬天衣服。也有人說﹐他是公元四世紀中亞地方的一名修士﹐名字叫聖‧尼古拉斯﹐因為孩子們小舌繞不過這麼複雜的發音﹐大家就叫他“善特科勞斯”(Sant Claus)。 他是一位大善人﹐冬天晚上給缺衣少食的家庭送去救濟物質﹐死於12月6日﹐每年的那個晚上當地的民眾懷念他﹐為他祈禱。 後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命令把對這位大善人的紀念日合併到12月24日夜晚﹐與“聖誕節”結合在一起﹐大家湊個熱鬧。聖誕節的一個主要特征是“聖誕樹”﹐當初﹐教會的修士們反對在聖誕節用長青的樹枝做裝飾﹐因為《聖經》中有明文禁止伐樹製作成崇物拜。

  《聖經‧舊約》﹕“眾民的風俗﹐是虛空的。 他們在樹林中用斧子砍伐一棵樹﹐匠人用手工造成偶像。他們用金銀裝飾它﹐用釘子和錘子釘穩﹐使它不動搖。 它好像棕樹﹐是鏇成的﹐不能說話﹐也不能行走﹐必須有人抬著它。 你們不要害怕它﹐它不能降禍﹐也無力降福。”(耶利米書﹐10﹕3-4) 教會的強烈要求抵不過歐洲人的傳統習慣﹐古代的歐洲大陸居民都是用綠樹裝飾節日﹐有家庭生命興旺和吉祥好運的講究﹐堅持不能改﹐所以基督教會迫於政府和社會的壓力﹐只能讓步﹐任憑人們以耶穌基督的名義到處砍伐松樹。 起初只是用些長青樹的枝葉做家庭的點綴﹐到了公元十七世紀﹐才演變成聖誕樹﹐十九世界傳到了美洲和世界各地。 今日全世界森林面積減少﹐但是“聖誕樹”每年是成年松樹的巨大消耗﹐伐完了數千數萬個山頭。

  今日所見西方的聖誕節﹐只有“和平之夜”教堂裡唱詩班還在唱頌“我主耶穌”的讚美詩﹐其他絕大多數內容都與原始的基督教無關﹐都是歐洲人任意增添的異端文化。 現代的和平之夜﹐許多教堂也不是那麼“古典”的樸素﹐過去都是頭戴蓋頭身穿嚴肅長服的少女在優雅的風琴聲中深沉地唱著贊聖歌﹐而今日是時裝美女手拿話筒唱搖滾﹐打擊樂伴奏震耳欲聾﹐增添許多刺激。 基督教從進入歐洲開始﹐就是一種被利用的奴隸文化﹐任憑主人改造﹐被迫服從“姑息妥協﹐順應潮流”的發展綱領。 現在人們所看到的聖誕節﹐沒有多少基督教的信仰意義﹐一切都朝著經濟效益發展﹐宗教變成了商業幌子﹐某些人利用的工具﹐少數人只把基督教當作迷幻的鴉片﹐從中尋找精神安慰。
  近代以來﹐歐洲基督教有經歷了多次重大改革﹐堅持“原教旨”的教義遭到嘲笑﹐每次改革﹐都是一次“適應潮流”。 由產業革命引起的思想變化﹐新文化運動崇尚理性主義思想自由﹐對一切都應當懷疑﹐無神論新理論層出不窮﹐否定《聖經》和上帝。 在與時俱進的名目下﹐偏離天經正道更加遙遠。 請看今日的聖誕節﹐除了一些怪異的古代歐洲民俗﹐沒有多少信仰可言﹐商業活動佔領了主要陣地﹐什麼聖誕大減價﹑聖誕禮物﹑聖誕旅遊﹑聖誕大餐﹑聖誕舞會﹑聖誕情侶包房。從歐洲傳到世界各地的這個節日﹐本來就是虛無主義﹐假借耶穌基督的尊名製造的羅馬帝國迷信大雜燴﹐隨著西方殖民主義文化的發展﹐變成了華麗包裝之中的文化敗蕠。 這是基督教在西方社會演變的歷史悲哀。
  穆斯林與基督教已不是古代分成“兩大陣營”﹑互不干涉的封閉社會形態﹐從亞洲到歐美﹐伊斯蘭與基督教文化互相接觸和影響。 生活在西方的穆斯林青年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怎麼對待西方的這些宗教性質的節日﹐例如聖誕節﹑復活節﹑萬聖節﹑感恩節﹑受難節。 穆斯林應當對基督教的這些節日文化有足夠的知識和認識﹐做到知己知彼﹐在談話時表現穆斯林青年的文化修養。 伊斯蘭的基本原則是﹕信仰自由﹐但正邪早已分明。 穆斯林生活在西方社會﹐尊重當地人的文化和信仰﹐也不是把自己徹底孤立起來﹐而是教育自己的兒女﹐分清是非﹐做明智的選擇﹐不但要避免那些異端邪說的宗教活動或腐朽的糜爛生活方式﹐而且還有傳播伊斯蘭光亮的責任。
  穆斯林社會和穆斯林同胞之間應當互相幫助和鼓勵﹐真主在《古蘭經》中告誡說﹕“你們當為正義和敬畏而互助﹐不要罪惡和橫暴而互助。 你們當敬畏真主﹐因為真主的刑罰確是嚴厲的。”(5﹕2) 當真理出現時﹐虛妄便消失﹔當伊斯蘭出現時﹐異端邪惡便消失。 《古蘭經》說﹕“你們是為世人而被產生的最優秀的民族﹐你們勸善戒惡﹐確信真主。 假若信奉天經的人確信正道﹐那對於他們是更好的。 他們中有一部分是信士﹐大部份是罪人。”(3﹕110)

抽刀斷水 2011/12/25 14:24
在香港,這天也是二次大戰時日軍攻陷香港,港督投降的日子,是香港的「淪陷紀念日」。

返回首頁 |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