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教者之家

佛教是不是一個好宗教? ? ?

< [1] [2] 3 > [9]
龍井樹 2008/4/18 16:41
一是應付世間煩惱,一是解決世間煩惱,你是這個意思嗎?
沙文 2008/4/18 16:43
佛教解「宗教」二字亦與吾中华本字有歧義

宗:尊祖庙也。――《说文》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
秀雲 2008/4/18 16:46
“世間”應該改為“自身”比較好
菩提草 2008/4/18 16:54
佛教裏沒有任何的所謂“超自然”的力量

“法不孤起,必待緣生”

比如基督教、印度教裏的那種“自有永有”的概念,在佛法來看,完全是癔想。沒有任何成立的可能與理由。

所以,即使是佛菩薩的神通,也不是某种莫名其妙來源的力量

而是有具體因緣,比如:禪定之力,証達空性,善根福報等等

所有的衆生只要按照佛教導的途徑,無論是世間的成就,還是出世間的成就,都可以同樣達到。
秀雲 2008/4/18 16:57
神通在世間人看來就是“超自然力量”。
龍井樹 2008/4/18 17:00
原帖由 秀雲 於 2008-4-18 16:36 發表


一個是對超自然力量的依靠來達到世間的目的,一個是自性是佛,“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以解脫為道。

那其實應該是「達到“自身”的目的嗎?」
秀雲 2008/4/18 17:06
對佛教徒來說,是解決自身內心的煩惱。對普通人來說是祈求神靈,菩薩解決在世間所遇到的身體,物質上的病痛和缺乏。一個是“出世法”一個是“世間法”。
語義模糊,表達不確切。請諒解!
龍井樹 2008/4/18 17:11
撇除了身體,物質上的病痛和缺乏,自身內心的煩惱又是什麼呢?
菩提草 2008/4/18 17:12
無論是祈求神靈,還是修行佛法

都是爲了一個目的:脫離生命的痛苦,得到快樂

佛陀成道以後,發現人們雖然追求快樂,但所做的業,卻都是帶來痛苦的業;即使追求到了暫時的快樂,又因爲無常而失去,不是真正究竟的安樂。而祈求神靈,又沒有任何的意義。

所以教導衆生佛法,教導衆生因果的規律,世間與自心的真相,教導衆生去達到從這一生的快樂、來生的快樂,乃至解脫輪回真正的安樂
菩提草 2008/4/18 17:14
烦恼有六种:一贪、二瞋、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

隨烦恼有二十种: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秀雲 2008/4/18 17:16
原帖由 龍井樹 於 2008-4-18 17:11 發表
撇除了身體,物質上的病痛和缺乏,自身內心的煩惱又是什麼呢?


請參看法相唯識學著作。佛說一念八萬四千煩惱,一念三千。要論述的東西太多,三言兩語難以表達。

我沒這水平~~~
龍井樹 2008/4/18 17:32
或者我真的慧根不夠,我認為煩惱總有個煩惱的對象,而這個煩惱的對象總不會是煩惱者自身。人替自身煩惱,豈不正是自尋煩惱?
菩提草 2008/4/18 17:41
原帖由 龍井樹 於 2008-4-18 17:32 發表
或者我真的慧根不夠,我認為煩惱總有個煩惱的對象,而這個煩惱的對象總不會是煩惱者自身。人替自身煩惱,豈不正是自尋煩惱?



說得很對阿,煩惱縂有個對象。我覺得你這裡說的“煩惱”,應該指的是“痛苦”才準確


其實,外在的人或事物,不是痛苦真正的來源

痛苦的來源是自己的心。同樣遭遇一件事,有的人不覺得痛苦,有的人則痛苦無比,這不是遭遇有任何的差別,而是心有差別

一是因爲人與人的因緣不同

二是人與人的煩惱與生生世世以來形成的習氣不同
秀雲 2008/4/18 17:52
請問菩提草修過禪定嗎?

在靜坐中往往更容易發現自己的煩惱,真如世尊所說“一念三千”
菩提草 2008/4/18 18:07
我沒有修過禪定,因爲按照我所學的傳承的教導,禪定正修是需要很深的基礎的。因爲這要深入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具足因緣

很容易錯的,具體的你可以去參考天台山智者大師關於止觀資糧、次第等等的著作

不過呢,粗分煩惱不需要修定才能觀察到

你對境的時候,能保持正知,反觀一下自己的心,就能發現粗分的煩惱

比如,有人無理罵你,你的耳朵聽見聲音的刹那,心開始緣聲音的相,開始數數取相並思維其中的意思。因爲刹那刹那閒十二支緣起不停地作用,加上過去的習氣,當你理解到聲音所表達的含義的刹那閒,粗分煩惱就升起

這個時候,你可能能保持正念反應過來,有可能不能,看你修行的熟練程度。

如果你努力保持正知,並反應過來,觀察到自己的心念的變化,並能在心中提起正念智慧,就能一定程度地 克制住粗分煩惱的生起

對於初學而言,這個訓練更加重要

啊!再往深處去思維,對佛陀的信心與恭敬之心,就源源不止。這真實而甚深的佛法,僅僅淺淺地接觸就能有如此的利益,何況生生世世去隨學呢?

佛陀真的是 真語者 實語者 不妄語者 不異語者阿~!
秀雲 2008/4/18 18:12
不需要深修啊,比如數息觀,耳根圓通法門,我覺得對于普通人來說稍一體會就能有身體心靈上的境界產生。

南傳佛教的弘揚就是靠這些獲得了當代人的好感。我很難想象為何漢傳佛法不弘揚這些?
菩提草 2008/4/18 18:21
原帖由 秀雲 於 2008-4-18 18:12 發表
不需要深修啊,比如數息觀,耳根圓通法門,我覺得對于普通人來說稍一體會就能有身體心靈上的境界產生。

南傳佛教的弘揚就是靠這些獲得了當代人的好感。我很難想象為何漢傳佛法不弘揚這些? ...



凡夫是很容易執著于“感應”、“境界”的

我想您一定知道虛云老和尚還有一些修行人修禪的經歷。很多人才開始修定,立刻就出現各種境界,比如:坐在家裏,卻能以天眼看見幾千公里外的事還有比如身體騰空等等

這些境界出現的時候,過去的修行人立刻就會向自己的老師彙報,那些善知識就會教導修行者放棄這些所謂的“境界”、“感應”等等,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進步。否則,很有可能走火入魔。

過去的善知識是有這樣的反省能力的,但現在的人,執著心特別強,所以,過早地修禪,一旦出現境界,又沒有老師在身邊指導,那肯定是會走錯路的。

所以,初學的人,首先應該學習佛法全面的次第,把重點放在正知見、皈依、因果、戒律、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等這些方面,積累基礎,為未來的正修止觀做好準備
秀雲 2008/4/18 18:56
末學以為,四禪八定乃是佛法之根本。我是站在當今南傳佛教盛行漢傳佛沒落的背景下提出的,為何中國當今的漢傳佛教得不到年輕人的喜歡?而去紛紛投向基督教。

感應,神通,境界,末學以為一般人還真修不到這等境界,就像我前面所說只是身理心靈層面上的一些反應罷了。比如數息觀,觀察生滅無常,對普通人來說這就夠了,調養身心不起惡念不發怒,而不是僅僅靠佛菩薩護法神的懲罰來警戒自己,這樣和基督教有何區別?

請師傅指教。末學初學佛不久,言語中有不當之處還望海涵。
菩提草 2008/4/18 19:19
我不是出家人,只是个普通的居士,請不用客氣

四禪八定不是佛法的根本,因果律是佛法的根本

四禪八定是與外道共通的

漢傳佛教因爲歷史、政治原因,確實沒有過去興盛。但不代表就不能吸引年輕人。我不清楚您那裏的情況,我這裡好像年輕人更願意接受佛教。

如果說調整内心,有很多法門,您說的數息觀,只是其中的一種。您對漢傳佛教的了解可能和我一樣少。

漢傳佛教是大乘佛教的一支,大乘佛教修行的目的不是僅僅自己内心的調整,而是 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要修行成佛。這是一條相對漫長的路,擧個例子來說吧。好比一個人要帶很多人度過大海,他是不是要造一條巨大無比的船並準備很多很多的物資?如果他只是自己過海,一條足夠堅固的小船和一個人的物資就可以了。

那麽,造一條大船並準備很多物資,是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的。所以,他要花比自己一個人過海要多很多的時間來準備。

所以,大乘初學者的學習重點,不是在禪觀,而是在發起堅固菩提心與積累功德資糧。就好比準備一條大船的物資一樣,所以難度很大。

一旦物資準備好了,船也造好了,那麽,就可以安心地帶領衆人去海的彼岸。而且,大乘禪觀的法門與南傳還是有差別的,尤其在觀這個方面。

修行的目的不同,次第當然不一樣啊
秀雲 2008/4/18 19:42
四禪八定是一切宗教的共法,我覺得當然也是佛法修行的基礎啊 有個商榷之處,因果律在佛教未出現前就已經在印度哲學里有了。以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空性智慧更適合為佛法根本。


數息觀或者南傳經常弘揚的觀察生滅不僅可以調心,更可以入定。怎么能如此輕易斷言禪定容易出魔障呢?
< [1] [2] 3 > [9]

返回首頁 |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