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宗教走向多樣化

今日,十分之四的新西蘭人不再是有組織宗教團體的成員,當中基督教最受打擊,在各教派中信徒流失最多。

單以過去七年為例,按2013年11月政府人口普查的數字,新西蘭教會信徒下跌19.6萬人,而非信徒暴升至1600萬人,比同期增加33.8萬人。

各大型教會首當其衝,以英國聖公會流失近10萬信徒為最多,長老會流失7萬人,天主教徒下跌1.6萬人,只有復臨安息日會與福音派教徒略有增加。

當比較在1991年至2013年的數據,有關宗教景象的分別更為驚人。

基督教已從1991年佔總人口的69%降至今日只佔43%,非信徒佔40%緊接其後,其餘為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錫克教、靈性主義者、新紀元宗教和猶太教。有趣的是,新西蘭也有不少人拒絕回應其信仰。

懷卡託大學專研宗教的道格拉斯.普拉特(Douglass Pratt)教授把離開宗教的趨勢歸因於一種持續誤解,認為世俗社會是迴避宗教的社會。

普拉特說:「在新西蘭,世俗主義等同於把宗教從公共生活中缺席(或正在缺席),宗教被認為是個人事情,是個人的選擇。」

他說,新西蘭人包容所有信仰,但對於宗教則存在「普遍的無知和冷漠」。

自20世紀初起,新西蘭的人口與住所普查已開始收集宗教信仰資料,這些資料證實早期新西蘭人大都信仰基督教,但過去幾十年間形勢逆轉,基督徒正穩定而明顯地減少。

1991年至2013年期間,基督徒已減少26%,其他宗教信徒則有所增加,佛教徒增加22%、印度教徒增加20%、伊斯蘭教徒增加13%。

非基督徒的增加,反映近期入境移民的趨勢,即使只是近期的增幅,仍佔總人口的5.7%。

新西蘭有9萬名印度教徒和4.6萬名伊斯蘭教徒,比2006年分別增加2.5萬和1萬,錫克教徒在過去7年亦增加1倍至現在的2萬人。

非基督徒人口的組成高度多樣化,例如4.6萬名伊斯蘭教徒來自40個不同國家,當中包括3千名歐洲伊斯蘭教徒和現時約750位毛利人的改教者。由於印度和斐濟的移民人口大幅增加,伊斯蘭教徒人口飊升,而新西蘭的伊斯蘭教徒更來自世界各地。

根據2013年人口普查,新西蘭五大民族為歐洲人、毛利人、中國人、薩摩亞人和印度人,最小的民族包括格陵蘭人、薩丁島人和拉丁美洲的克里奧爾人。

時至今日,歐洲人佔總人口74%,但其他民族持續繁盛,新西蘭約有1/8為亞洲人,印度語是繼英語、毛利語和薩摩亞語之後的第四大語言。

1769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首次登陸新西蘭,自此歐洲人開始進入這個國家,直至1840年從歐洲(主要來自英國)湧入大量移民,把這島國殖民化。

歐洲人帶來基督教,並建起聖公會、天主教和長老教會的教堂,使基督教成為這個國家的主要宗教。

雖然基督教在新西蘭具備歷史主導地位,但這個國家依然保持世俗,然而這並沒有阻止宗教在這個國家歷史上扮演的顯著作用,時間更早至公元前1300年,當毛利定居者乘著獨木舟,由東波利尼西亞前來抵達這個島嶼。

毛利人與世隔絕地生活了多個世紀,發展出獨特的毛利文化,有自己的語言、豐富的神話、獨特的工藝和表演藝術。

毛利人的傳統宗教認為,一切事物包括自然元素和一切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通過家譜連接。因此,所有事物都被認為具有一種生命力量,或稱為「mauri」。

自17世紀起,歐洲人到來新西蘭,為毛利人的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變化,他們在多個方面逐漸採用西方社會和文化,並在19世紀初,許多毛利人信奉基督教。

大批改教者加入聖公會和羅馬天主教會,兩者在毛利社會中現仍極具影響力,基督教的禱告成為毛利人多種公共集會開始和結束的預期方式,在許多新計劃、個人旅程和努力的開始時也會進行祈禱。

自20世紀末起,毛利人亦開始大量離開基督教,並嘗試重振和恢復毛利人在接觸基督教前丟失的靈性,同時毛利人也出現大量改宗伊斯蘭教。

從2013年人口普查得知,新西蘭大約有60萬名毛利人,約佔全國人口15%。他們是新西蘭第二大民族,僅次於歐洲新西蘭人。

新西蘭文化部和文物首席歷史學家尼爾.阿特金森(Neill Atkinson)說,新西蘭是一個相對穩定、和平的國家,他解釋多種不同民族和宗教群體,在國內能和平共處,原因在於20世紀時出現世俗主義的根深蒂固模式。

普拉特同意這個國家長期致力捍衛宗教自由,使大量不同民族和信仰蓬勃發展。

普拉特說:「人權委員會和民族事務部都有參與……促進宗教和諧與相互寬容,包括監測和應對偏見出現時的情況。」

新西蘭強烈的自由包容政策,培育社會接納宗教多元化和民族多樣性。無論在私人和公共的領域上,都允許不僅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自由表達,亦包括不信仰的自由表達。

資料來源

The Review of Religions,Religious Trends in New Zealand – Diversity on the Rise,Tazeen Ahmad,抽刀斷水譯,201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