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 | 討論區 | 文庫 | 視頻 | IG | 手機版 | AMP手機版 | 简体中文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為什麼不能獨立思考

為什麼不能獨立思考?

I‧未能獨立思考的因由

雖然我們很多人都認同獨立思考的價值,但實際上真正能夠獨立思考的人又有多少呢?為什麼許多人不能作出獨立的思考?原因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自小就被訓練成服從者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之中,周圍許多人不但不鼓勵我們獨立思考,反而時常會妨礙我們獨立思考。

極權統治者不喜歡人民獨立思考,他們只想代替人民思考,或者只希望人民跟著自己的思路進行思考。可是,除了極權統治者外,有不少父母和教師也不容許子女、學生獨立思考。他們在指導子女、學生的過程中,經常都有意無意地強調一個觀念:「服從就是美德。」於是,服從的子女就是乖的子女,服從的學生就是好的學生。如果不服從,就難免會遭受責備或懲罰了。

這樣無疑就等於告訴子女或學生:「你們不必懷疑,不可批判,即無需獨立思考,只要好好地接受指示或教導便可以了。」

當然,有不少父母和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可是,在實際的指導過程之中,他們卻往往妨礙了子女和學生的獨立思考而不自知。

其實,單就服從本身來說,也不一定就是美德。服從究竟是不是美德,那要看所服從的是否合理而定。服從合理的教導當然是美德,但對於不合理的指示也盲目服從,就不見得是美德了。反之,不服從也不一定是惡行。對於合理的教導也不服從,固然不恰當,但不服從不合理的指示,就不但不是壞事,反而是很值得稱讚和鼓勵的行為。這樣看來,「服從就是美德」這個觀念並不妥當,它應修改為:「服從合理的教導或指示才是美德。」

然而,如果父母或教師只單單強調服從,而不同時著重引導子女、學生進行明辨是非的理性思考,甚至當子女、學生提出質疑時,仍然不給予合理的解釋,而只藉著「權威」1)加以壓制,那麼,久而久之,就自然會對子女、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性格較強的就容易流於盲目的反叛,即使能夠獨立思考,往往也屬於非理性的;而性格較弱的就容易趨向盲目的服從,並且難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了。就後者來說,當他們長大之後,不管自覺與否,那個「服從就是美德」的觀念依然盤據心中,並且一直起著禁制的作用,每當遇到事情時,很自然就會抱著「聽候教導」或「接受指示」的心態,因而無法進行獨立的思考。

這正是許多人未能獨立思考的原因之一。

二、「一窩蜂」傾向

許多人每逢遇到與眾人有關的事情時,就有向群眾認同的傾向:眾人怎樣想,自己就怎樣想;眾人怎樣說,自己就怎樣說;眾人怎樣做,自己就怎樣做。總之,就是要令自己與眾人並無不同。換句話說,即是要把自己一切想法、言論和行動都「群眾化」了。雖然這樣可以換來一點心理上的安全感,可是卻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那就是放棄了獨立的思考,失去了獨立的人格,甚至跟隨別人做了一些令自己日後後悔的事情。

為什麼很多人總要向群眾認同才感到安全呢?原因至少有二:

第一,恐懼群眾壓力。當眾人已取得一致意見時,你仍然獨持異議,那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氣的。試想,在一個公開討論的場合,一種公認的意見已經形成,而你即使有另一種不同的想法,你有沒有勇氣提出來呢?相信很多人都沒有。可是,一旦有人把那種我們不敢提出來的想法提了出來,我們就較有勇氣隨聲附和了。其實,群眾的壓力不一定來自實際的行動,甚至連批評的言詞也沒有,那可能只是一種「眼光」。然而,即使只是一種「眼光」,也足以構成一種無形的壓力,令人難以面對。為了避免群眾的壓力,為了尋求群眾認同的安全感,不少人每當遇到與眾人有關的事情時,便只想到追隨眾人的意見,而不嘗試作出獨立的思考。

第二,自信心不足。有不少人由於對自己所作的判斷缺乏信心,因而寧願相信別人的判斷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尤其當自己的意見跟眾人的見解不一致時,就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了。他們的心中大概有一種想法:「眾人的意見大致上是對的。」其實,眾人的意見大致上是不是對的,那要視乎甚麼問題和甚麼眾人而定。一群頭腦糊塗的人,即使面對一個普通的問題,他們的意見也不一定是對的。可是,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判斷沒有信心,而又沒有能力分辨他人的意見是高見還是錯誤的見解,那麼就很容易只從「量」方面著眼,一心傾向於認同眾人的意見。他們甚至這樣想:「即使判斷錯誤,也有很多人陪同自己一起犯錯。」

上述兩項原因,單一項就足以使人向群眾認同。至於兩項加在一起,向群眾認同就更急不及待了。

三、怕動腦筋

我們當中亦有許多人怕動腦筋,非逼不得已也不願用腦思考。這裏所說的「思考」,當然是指認真和深刻的思考,而不是指隨便或粗淺的思考。事實上,隨便或粗淺的思考,很多人都是有的,例如想想到哪間餐館吃飯,假日去旅行好還是去看電影好呢,等等。但認真和深刻的思考,就是不很多人感興趣了。

當然,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如果要對宇宙人生一切問題都進行認真和深刻的思考,既非必要,亦不切實際。比較切實可行的做法,就是只對我們在人生旅途中真正要面對的問題作出認真和深刻的思考。可是,不少人即使在人生旅途中遇到跟自己有密切關係的問題時,也不願作出那樣的思考。他們或者馬虎了事,得過且過;或者不斷拖延,設法逃避;又或者依賴他人,讓別人來代替自己思考。不管哪種情況,他們全都是怕動腦筋,不願思考。

其實,動腦筋也不一定是苦事。如果我們一向不習慣於思考,要一下子作出認真和深刻的思考,也許會感到吃力,但思考一旦成為習慣後,就不會再感到辛苦了。這好比我們從來不作跑步運動,突然要跑四百公尺,當然會感到辛苦,但當跑步成為我們的生活習慣之後,那就不但不是苦事,反而是一種樂趣哩。

很明顯,如果我們不能克服「怕動腦筋」這個弱點,那麼就難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了。

四、思考力薄弱

有些人無法獨立思考,並非由於他們不願意思考,而是因為他們的思考能力太弱,以致有心無力。智障人士不能作出精密複雜的思考,那是先天遺傳的限制。然而,有些人雖然並非先天弱智,但由於思考力薄弱,當遇到較為複雜的問題時,即使很想思考,也往往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既然並非先天資質所限,為何有些人的思考能力會如此薄弱呢?原因有很多:或者長期以來的生活環境太過單調,而周圍的人又不鼓勵和引導他們思考,以致思考的潛能無法發揮;或者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接收了太多糊塗錯亂的觀念,以致思路混亂因而難以作出精確的思考;又或者一向怕動腦筋,懶於思考,腦袋長期廢置不用,以致思考能力愈來愈差;亦可能由於年老衰弱,思考能力逐漸減退所致;也可能由於患上神經衰弱或其他精神疾病,以致無法集中心力進行思考。

不管哪種原因導致思考力薄弱,結果都是不能作出獨立的思考。

II‧對症下藥

據上所述,我們很多人之所以不能獨立思考,原因既可能與性格有關,亦可能與能力有關。

如果與性格有關,那麼就必須改善性格上的種種缺點和弱點,比如太著重別人的評價、太貪求別人的讚美、怕不好意思、傾向於討好別人、不敢面對群眾的壓力、缺乏忍受孤獨的勇氣、自信心不足、怕動腦筋、懶於思考等等。當然,要改善性格上的各種缺點和弱點,並不是容易的事,那是需要好好下功夫的。

性格的改善雖然並非易事,但只要我們能夠對自己未能獨立思考有所覺察,那就很好了。因為一旦我們覺察到今次因為性格上的缺點和弱點以致未能獨立思考,到下一次能夠作出獨立思考的機會便會增加。即使下一次又因性格上的缺點和弱點而再告失敗,但只要保持覺察,那麼再下一次能夠成功的機會又會大一些。換句話說,只要我們自覺到自己未能獨立思考,這種「自覺」本身就有治療的作用──能夠促使我們作出獨立的思考。

當然,如果與性格無關,而只與能力有關,那麼就需要找出思考能力薄弱的因由,加以改善。一般來說,假如不是由於生理機能衰退或由神經衰弱、精神疾病引起,而是因為不懂得如何思考,那麼總可以通過學習來提升思考的能力。但如果因機能衰退或精神疾病等問題所導致,當然先要解決有關的問題了。

要提升思考的能力,尤其是要提高批判思維或明辨是非的能力,學習思考方法是有幫助的。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學了有關的思考方法,也不等於就一定能夠獨立思考,因為能否作出獨立的思考,除了跟能力有關之外,還與性格有關。

然而,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獨立思考的性格彼此存在著一種很微妙的關係:當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了之後,獨立思考的性格就比較容易形成;反之,當我們具備了獨立思考的性格之後,獨立思考的能力亦較容易提升。

總之,能否獨立思考,既可能與性格有關,亦可能與能力有關。如果我們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的性格,而又能藉著正確的思考方法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就具備了一種非常重要的裝備了。

資料來源

1) 訴諸權威有合理及不合理的方式。如果根據過去的經驗,某人於某領域內所作的判斷大多數都能夠成立,則他在該領域內是及格的權威。訴諸及格的權威是合理的。然而,一般來說,父母或教師不可能在各方面都是及格的權威。若父母或教師只以長輩的身份要求子女、學生接受自己的主張,那就是不合理的訴諸權威,亦即是犯了「錯把長輩作權威」的謬誤了。此外,即使父母或教師於某領域內是及格的權威,當子女、學生提出質疑時,站在教育的立場,也應給予理性的解釋,而不應以權威的身份要求子女、學生接受。
為什麼不能獨立思考.txt · 上一次變更: 2012/02/02 10:50 (外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