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表

當前歐洲神學界如何看《新約》

自有《新約》後,一千七百多年之久,基督徒對其內容均深信不疑。凡生活上遇有重大問題,也多以此經書的「白紙黑字」為立論依據。直到1774年,德國萊辛(Lessing)才開始較有系統地對《新約》內容提出質疑,然而真正的學術研究,卻是遲到十九世紀中期才全面開展。毫無疑問,《新約》是自古以來閱讀、研究與爭議最多的一本書,然而儘管如此,也是最讓研究者絞盡腦汁的一本書,原因在於,迄今為止還找不到與耶穌同時代的任何資料可直接證實其存在。相反的,只能就一些內容與《新約》無直接關係的古籍(如昆蘭古卷),推測有關耶穌事跡的可靠性。

經過長期的研究與探討,同時隨著人文知識的普遍提高,德國早於1992年就有35%左右的基督徒認為耶穌不是神,而是人。於是乎,形成了這麼一個局面,即越來越多的基督徒與神學界站在對聖經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的一邊;而教會與人數日益減少的保守派還站在「不容置疑」的另一邊。以下,不妨簡短介紹百多年來神學界的研究結果。不言而喻,所謂神學界是個相當廣泛的學術研究團體,其中包括了背景、興趣與專業訓練有所不同的許多學派。為求謹慎起見,筆者選擇此學界大體已達成一致的看法:

  1. 《新約》的四篇福音均非耶穌同代人,或任何一位耶穌的陪同、見證人所撰寫;
  2. 《新約》裏展示的耶穌話語,僅有少部分出自耶穌本人,多數為後人假耶穌之口而置入;
  3. 《新約》裏的許多情節均是耶穌之前就存在的神話故事(注);
  4. 《新約》含有許多反猶太人內容;
  5. 《新約》裏,除了帖撒羅尼迦前書(公元50年左右)、格林多前書(55年左右)、加拉太書(55年左右)、羅馬書(56年左右)、格林多後書(56年左右)、腓立比書(60左右)、腓利門(61左右)較可能是出於保羅之手外,其他章節的實際作者(包括四篇福音)均值得懷疑;
  6. 四篇福音的「作者」都不曾見過耶穌。按年份安排,「馬可福音」出現最早(公元70年左右);「馬太福音」、「路加福音」其次(90左右)。「馬太福音」、「路加福音」編寫時有「馬可福音」作為參考,因此內容較為接近。「約翰福音」遲至公元100年左右才出現,其內容多為杜撰,真實性最小。

除此之外,按四篇福音的先後次序閱讀、比較,不難發現早期基督教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逐步替羅馬當局開脫罪名,逐步把耶穌神化和美化,以及不斷把猶太人醜化的軌跡。由於筆者在其他文稿中已大量介紹過醜化猶太人的內容(參見拙作《耶穌受難記之我見》)。下文就只集中介紹福音對待羅馬當局和耶穌的態度。

寬恕羅馬當局

在「馬可福音」中,羅馬總督彼拉多原是以中立地位出現。到了「馬太福音」便穿插了「彼拉多的妻子夢見耶穌為正人君子」的情結。到了「路加」更是前後三次讓彼拉多聲明「他對殺害耶穌不負任何責任」。「約翰福音」還安排了彼拉多與耶穌的哲學對話,並通過彼拉多之口承認耶穌是個「真人!」和「猶太人的王」。如此這般,彼拉多不但開脫了把耶穌釘上十字架的責任,甚至還給讀者留下「彼拉多夫婦無辜又善良」的錯覺。實際上,據史料記載,當時羅馬當局對佔領地的統治異常殘酷,彼拉多尤其是個手段毒辣的總督。

神化耶穌

「馬可」敘述了一段耶穌在水上行走的故事。「馬太」筆下,不但耶穌走在水上,還能帶著比得同行。「路加」敘述了耶穌能夠把剛死之人救活。「約翰」則強調救活的人已死了四天。「馬太」指出耶穌能夠在同村治好病人。「約翰」則稱「隔了27公裏就能把病人治好」。「馬可」談及耶穌的親戚責怪耶穌「有病」。「馬太」則把這一段「不體面」的話給刪了。「馬可」、「馬太」敘述耶穌死前的最後吶喊為「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到了「約翰」,便演繹為耶穌完成了上帝安排的偉大使命,最後說聲:「成了!」

不論歷史上是否真出現過耶穌,也不論他到底展現過什麼動人事跡與奇跡,既然耶穌的善行在基督教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已充分凸顯了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果真有朝一日新發現的某種史料,能夠確鑿證實耶穌事跡純為虛構,相信既不會毀損基督教的信譽,也不會動搖基督徒的信念。然而宗教信仰之外畢竟還有一個「六親不認」的學術世界,由是形成了兩個永遠無法交集、各得其所的世界。於是,無論學術界提出什麼新觀點,或有什麼新發現,教會與虔誠的基督徒大可不必為此大吃一驚或大發雷霆。

(注)在「昆蘭古卷」的研究過程中,發現這些產生於耶穌布道前的史料,已記載了一些《新約》裏的情節。

資料來源

環球華報,俞力工,2007-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