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 | 討論區 | 文庫 | 視頻 | IG | 手機版 | AMP手機版 | 简体中文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胡恩威

胡恩威.jpg

胡恩威

胡恩威生於香港,在聖若瑟英文中學就讀初中,在英國念高中,後在香港大學修讀建築,同時加入香港實驗劇團「進念二十面體」成為一員,從事舞臺導演、多媒體藝術、空間設計和文化建築評論。並於九十年代後期創辦次文化組織牛棚書院,並與梁文道、李歐梵等學者一起共同營辦書院,到1990年代末就任《E+E》雜誌編輯,其多才多藝、博學敏思成為香港為數不多的多才評論員,先後發表的社會文化、時事政治、經濟民生的評論著作刊登在多份報章雜誌上,最常見的是任香港《亞洲周刊》的特約評論員。

個人專頁

華嚴筆記

我是一個很執著的人, 我對一些原則的執著, 是和我的天主教經驗有關. 天主教對於神的絕對信念, 有著十分驚人的力量. 我離開天主教是因為我對這種絕對的信念開始產生懷疑, 我對天主教的體制失去信心, 但我們仍然相信天主教裏面關於正義仁愛的教義, 我的執著轉移到藝術身上, 這些年我一直在尋找………….

大約是兩年前, 陳瑞憲先生邀請我為董陽孜老師的書法展覽, 創作一個多媒體作品, 我選擇了台北美術館一個約二十米長十二米闊的展覽空間, 在空間設置了十六台數碼投影器, 透過十六台電腦, 投影著董老師書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十六個字, 白色的空間時明時暗, 展示著書法的動態和質感。我很喜歡這個作品, 裏面有著一種簡單直接的靈性…….我開始細讀心經, 用心思考一些關於自己創作動機的問題. 思考宗教和藝術的關係.

西方的現代藝術是一種對天主教基督教與及其社會體制的質疑, 禪的美學在六十年代開始成為了其中一種重要的力量. 但資本主義體制巳經把現代藝術異化為一種經濟行為, 我們今天活在一個由天主教基督教建構的社會, 全球化這個觀念其實是由天主教開始的, 這種一體化的觀念帶來了巨大的創造力也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力, 九一一就是對於這種全球化壓力的反抗, 全球暖化也是一種西方文明終結警號.

對於這個警號, 佛教提供了一種方向, 減去佛教的神話部份, 佛教是一種超越物慾的快樂生活模式, 佛教不強調絕對的統一和服從, 佛教是由自我認識,認識自己的身體, 認識自己的慾望, 認識自己的心, 透過認識來發展自身的生活, 人人可以成佛的概念, 就是一種尋找自我的過程. 一行禪師提醒了我們, 認識自己是由呼吸開始, 由步行開始, 由飲一杯水開始, 認識以後我們會知道如何放下盲目的執著.

數碼世界是由零和一組成, 以此建構了一個重重無盡的數碼世界. 華嚴經演出的多媒體設計, 是由一和多的華嚴世界靈感出發, 由一和零的數碼模式構成, 圖像, 書法和種種影像被零和一重組和整合. 聲音和影像在數碼合成下產生了互即互入的關係, 是聲音帶動影像, 也是影像帶動聲音. 華嚴字母的每一個音色, 化為影像化為一種內在的聲音. 音質的變化聲調的高低. 不是把聲音發出來而是把聲音透進內心裏面.

佛像是佛教藝術的重要形式, 在數碼的年代, 表現佛的方法會有什麼可能性? 歷史留下來的各種佛像, 尤其是不完整的佛像, 帶來很多想像, 看著這些美麗和平的佛像, 美麗與平和也透過眼晴進入了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靈. 這些由人雙手創造的臉, 充滿了一種快樂的感照.

光和鏡是雙身的, 沒有光鏡不能看見自己看見世界, 鏡透過光紀錄了世界, 我們透過鏡看見了世界看見了自己。

胡恩威這名離教者,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與人生目標了。其他離教者又可否借助離教的一鼓作氣,來找尋轉移到能發揮更寬大的地方呢?

資料來源

胡恩威.txt · 上一次變更: 2017/02/06 06:45 由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