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教者之家

歷代宦官先烈! 邊個最深入民心?

1 [2] >
Step.King 2007/3/22 20:52
候選簡介  資料來源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96%E9%A1%B5&variant=zh-hk

1. 趙高

趙高是秦始皇和秦二世寵信的宦官。一般認為他直接導致了秦朝的覆滅。他最後被秦三世子嬰殺死。
關於他的身世:
司馬遷在《史記·蒙恬列傳》中說:「趙高者,諸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秦王聞高強力,通於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
趙翼在《陔余叢考》卷四十一《趙高志在復仇》條云:「高本趙諸公子,痛其國為秦所滅,誓欲報仇……卒至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則高以勾踐事吳之心,為張良報韓之舉,此又世論所及者也。」


2. 蔡倫

蔡倫(約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衡陽市)人。他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被傳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倫於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漢章帝建初年間,擔任小黃門(較低品級的太監職位)。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蔡倫有真才實學,為官盡忠職守,多次不惜觸犯皇帝的威嚴,進諫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後來,蔡倫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人們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蔡倫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製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準備了條件。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皇帝,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讚賞,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

後來,蔡倫捲入宮廷鬥爭,由於掌權的竇太后的授意,參與誣陷漢安帝的祖母。後又成為竇太后媳婦鄧太后的得力助手。 鄧太后駕崩,漢安帝親政後,要他到廷尉那裡去自首。蔡倫為了避免受辱,於是洗浴全身,換上整潔的衣冠,服毒自盡。蔡倫去世後,葬於自己的封地龍亭(位於現在的陝西洋縣)。


3. 黃皓

黃皓,三國時期人,蜀漢後主劉禪時的宦官。

董允死後,在侍中陳祗推薦下,黃皓先成為中常侍並得到後主寵幸,官至奉車都尉,總攬朝政並排擠位在北伐前線的大將軍姜維,導致蜀國朝政敗壞,「操弄權柄,終至覆國。」,並最終為魏國所滅。史載「及鄧艾至蜀,聞皓奸險,收閉,將殺之,而皓厚賂艾左右,得免。」《三國志》有其傳,附在《董允傳》之後。




4. 高力士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電白縣霞洞鎮)人,他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在唐玄宗管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唐玄宗平定韋後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終於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

高力士一生曾多次平息皇室內出現的糾紛。開元末年,高力士甚至可以先審閱大臣們送來的奏章,小事由其處理,大事才交呈玄宗栽決,玄宗甚謂「力士當上,我寢則穩」。當時朝上,連李林甫和楊國忠都爭相巴結高力士,而諸王公主更稱高力士為阿翁,甚至連太子都喊他一聲二兄,駙馬們都稱他阿爺。其資產富過王侯,雖國庫亦不能及,民間流傳他在長安修建修佛寺鑄鐘,大宴百官貴人、豪商富賈,規定擊鐘一次須納禮錢十萬,王公貴族極力諂媚,「有佞悅者至二十扣,其少亦不減十」[1]。此為唐代宦官干政之始,但高力士並不如他的徒子徒孫那般專權,僅及擅權。

安史之亂爆發,高力士隨玄宗幸蜀,在馬嵬驛時,六軍不發,諸將在格殺楊國忠後,又將茅頭指向楊貴妃,陳玄禮等請殺楊貴妃。玄宗最初不肯,高力士說服玄宗,將楊貴妃領至佛堂自縊。唐玄宗退為太上皇後,繼位的唐肅宗與玄宗不睦,高力士護主心切,為當權的宦官李輔國所惡,因此被彈劾流放至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一代宦官從此自雲頂掉入地獄。按律高力士本該斬,但顧及高力士對玄宗的忠心,於是將他流放。寶應元年(762年)玄宗在鬱悶中駕崩,始終渴望回京侍奉太上皇的高力士雖被赦還朗州(今湖南常德),聞知先帝已駕崩後,悲痛地絕食7日而死,年73歲,繼肅宗位的唐代宗贈高力士揚州大都督的官位,遵先皇遺詔陪葬唐玄宗之泰陵(今陝西蒲城縣境)。

目前高力士墓位於陝西省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它是唐玄宗泰陵惟一的陪葬墓,但由於1999年出土後保存簡陋,大風等自然因素將對墓內的文物造成嚴重傷害,蒲城省文物局、渭南市計劃部門已於2004年審批通過並立項,將成立高力士墓博物館,初步資金預算有710萬元。如今高力士墓佔地2畝,建成後的高力士墓博物館將佔地18畝。


5. 魚朝恩

唐玄宗天寶末年進入內侍省,初為品官,為唐肅宗所寵信,派為李光進的監軍。後被任命為三宮檢責使,左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乾元元年(758年),魚朝恩進讒郭子儀,朝廷削其軍權,以李光弼代朔方節度使,為天下兵馬副元師,並以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等使,監李光弼等九節度使軍。上元元年(760年)三月,李光弼於邙山(今河南洛陽北)大敗,魚朝恩急退陜州。廣德元年(763年),吐蕃進犯長安,代宗出逃陝西(今河南三門峽西),身邊的侍衛離散,相當狼狽,史載「朝恩悉軍奉迎華陰,乘輿六師乃振」,後被封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並統率京師神策軍。後領國子監事(國立大學校長),兼鴻臚(司禮機關,負責朝會和宴饗)等職,掌握大權,權傾朝野。朝恩知書達禮,能講授《五經》,亦能佛法。

魚朝恩一貫驕橫,自以為天下非他莫屬,朝廷政事稍不如他的意,就發怒道:「天下事還能有離得了我的嘛!」代宗聽後不悅。他有一個養子名叫令徽,年紀還小,在內侍省當內給使,因官品較低,只能穿綠色的官服。有一次,令徽不知為了何事與同僚發生激烈爭吵吃了虧,回家後便將此事告訴了魚朝恩。第二天,魚朝恩就帶養子面見代宗,說;「臣的犬子官品卑下,被同僚經常凌辱,請陛下賜以紫衣。」公開向皇帝要官,代宗還沒來得及開口表態,就有人早將高級品官所穿的紫衣抱到了面前。令徽趕緊將紫衣穿上跪拜謝恩。這時代宗也不便說什麼,只好順水推舟做個人情,勉強笑著說:「這孩子穿了紫衣,比原來好看多了。」口雖這麼說,心實憤憤不樂。

大歷五年(770年),宰相元載密奏請殺魚朝恩,並以重金賄賂魚朝恩親信周皓、皇甫溫二人,暗中觀察此人。三月寒食節,皇宮舉行宴會,宴會結束後,魚朝恩回家之際,代宗叫他留下來討論事項。等魚朝恩一到,代宗便責難他圖謀不軌,魚朝恩為自己辯護,此時周皓與左右將之擒獲,縊殺之,年四十九歲。

魚朝恩在禁中被秘密處死一事,除少數參與密謀的人,外面一無所知。為防不測,代宗暫時隱瞞真相,下詔罷免他的觀軍容使等職,增實封六百戶,通前共一千戶,保留內侍監如故。接著詐言魚朝恩受詔而自縊,傳出風聲後,才將他的屍體送回家,賜錢六百萬作安葬費。


6. 李輔國

李輔國(704年—762年),本名靜忠,後賜名護國,又改為輔國,唐肅宗時當權宦官。他少時為宦官高力士的僕役。四十歲以後開始掌閒廄,後入侍太子李亨。安史之亂期間,唐玄宗逃往蜀地,他隨太子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諫太子殺楊國忠,又諫麾兵北至朔方,以謀復興。太子至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後即位,是為肅宗。靜忠因功加封為元帥府行軍司馬,開始掌握兵權,於是改名輔國。後隨肅宗回到長安,封郕國公。輔國設「察事廳子」,以偵察官員活動。玄宗返回京師後,被尊為太上皇。輔國疑太上皇左右有擁護玄宗復位的陰謀。上元元年(760年),他逼迫太上皇遷居西內太極宮,而玄宗親信高力士等人則被貶謫或罷官。寶應元年(762年),玄宗憂鬱而死。此時由於肅宗也病危,張皇后欲謀殺太子豫而立越王係。輔國則擁立太子豫(即唐代宗),殺張後、越王係。自此輔國開始驕橫。他曾對代宗說:「大家(指皇帝)但內里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代宗不快。同年,程元振掌握了一部分禁軍,奪輔國權,代宗罷之官職,進封其為博陸王,以元振代元帥府行軍司馬。不久,又派人刺死輔國。

7. 鄭和

鄭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家族背景:原本姓馬名和,雲南昆陽(今晉寧)寶山鄉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剌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曾任雲南行省平章,追封為咸陽王;曾祖父伯顏(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書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米的納哈只,祖母溫氏。
父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陽候,母溫氏。族人自稱咸陽世家。
米里金生馬三寶,襲封滇陽候1。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Mahmud」。馬三寶33歲時,因戰功御賜鄭姓,改名為和。


8. 王振

王振(?-1449年)是明朝時期的著名宦官,是蔚州(現今河北蔚縣)人。王振最初入宮時是位負責在內書堂教小太監讀書識字的宦官。王振本是讀書人,但因屢試不成,最終「淨身」入宮教授小太監讀書識字。

王振與其他宮中的頭腦木訥的宦官和需要處處迴避問題的教師不同,王振是個讀書人,通文墨曉古今,自然受到歡迎。他知道在宮中要出人頭地就必須依付在朝廷中舉足輕重的靠山。後來他成功尋找到他的大靠山﹕當時的太子朱祁鎮,就是之後的明英宗。由於王振不同其他的宦官和教師,他知道很多對朱祁鎮來說聞所未聞、見未所見的事物。兩人很快就親近起來,這位太子更尊稱王振為「先生」,王振得到了賞識便從一班宦官中脫穎而出,王振想得到的不是錢財和名譽,而是無限的權勢以及地位。

王振的地位在太子心中愈來愈高,當時九歲的朱祁鎮登基後八個月後便任命王振入掌司禮監。這個職位是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門中最高的。由於明朝的中央集權,皇帝的大權於一身,但由於政務繁複,不是一位皇帝可管得了,政務自自然然落到宦官的手中。

王振掌管了司禮監便可利用到英宗的寵信,以代批奏章、傳達詔諭等的方式,欺上瞞下、控制朝廷了。後來,王振為一試自己的權力,便下令在京師朝陽門外修了一座將台。又召集來守衛京師的各衛武官,校試射騎,又請英宗閱兵,但實際上是要收取兵權。有一個叫紀廣的人,是王振的親信,王振利用這機會把紀廣報了個武官第一,請英宗下旨,升他為督都僉事。

但由於英宗左右有張太后、張輔、楊榮、楊士奇、楊溥以及胡等重臣,王振不敢胡作非為,只好等待機會。到了正統七年,王振的最大障礙物—張太后逝世,「三楊」只餘下年時已高的楊溥。此時,王振便開始胡作非為,先命人摘下朱元璋掛在宮門口不准宦官干政的鐵牌。後來又在皇城大興地土、排除異己。最過份的是他與同黨製造大量鋼鐵箭鏃賣給瓦剌,以換取良馬。

為了粉飾太平以鞏固自己的地位,王振便討好瓦剌,對於瓦剌來朝貢的使者,必會待遇優厚、有求必應。瓦剌看出明政府的軟弱便不斷增加貢使(按規定,瓦剌的貢使不得多於五十),瓦刺貢使稍有不滿使在邊境上製造事端,王振等人只好一一滿足他們的要求。

到了正統十四年的春,瓦剌帶來了二千貢使,更報稱有三千人之多。王振未能滿足瓦剌的要求,於是對邊境攻擊,邊境的守軍根本不是瓦剌的對手,連續幾次的慘敗傳到英宗的耳中。便第一時間找王「先生」商議。

後來,王振提以皇帝親征以振軍心,但實質上,王振一來是不想自己的家鄉受到戰火的蹂躪(因戰事就發生於王振家鄉附近),二來是想在英宗面前炫耀一下。在親征途中,明軍節節敗退的消息已傳到王振的周圍,王振自然沒把消息告訴英宗。而在路途中,王振怕自己的家鄉度人馬踩壞,又繞了一段路,明軍死傷慘重。

親征的第十四日,瓦剌軍假意退走,又派使者議和。王振信以為真,於是下令士兵到附近取水。誰知瓦剌軍從四面八方衝出來,明軍措手不及,陣腳大亂。英宗已知大勢已去,連忙下馬,不久後度瓦剌軍所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王振被嚇得魂飛魄散,還想逃跑。最後被護衛將軍樊忠所殺。

王振之死一說是被劍砍死,二說是被打死。


9. 劉瑾

劉瑾(?—明正德五年秋八月),陝西興平人。中國明代中期,明武宗時期的大宦官、大奸臣。據史書所作,劉瑾本姓淡,景泰年間自宮並成為劉太監外間的手下,並改劉姓。成化年間入宮。弘治年間執掌茂陵司香,其後調往東宮。由於經常在太子面前做戲,深得太子所寵愛。但亦有小說家稱傳聞劉瑾在弘治年間在宮內已有實權,並設有豹房,把不聽話的太子關在豹房內恐嚇。由於明武宗在劉瑾死後的生活荒淫無道,與其父明孝宗大為不同,不少小說家穿鑿附會,並借用劉瑾這豹房的傳言,藉以編造故事,並指他其實並非真正的太監,及經常淫亂宮庭云云。

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以討伐劉瑾為名,在寧夏起兵叛亂,明武宗用楊一清平亂。楊一清乘到北京獻俘之機,拉攏太監張永,密奏劉瑾謀反。武宗派禁軍抄劉瑾家,僅抄出的金銀就有:黃金1205.78萬兩,白銀25958.36萬兩。2001年《亞洲華爾街日報》據此將劉瑾列入過去1000年來,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單。另據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所載,劉瑾有黃金250萬兩,白銀5000餘萬兩。劉瑾被判凌遲3357刀處死 。


10. 魏忠賢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原名李進忠。中國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出身於市井無賴,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游,甚得其歡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魏升為司禮秉筆太監。

熹宗是個「木匠天才」,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魏忠賢總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貫注之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

時東林黨人士吏部尚書趙南星,在朝廷中排斥反對派,於是非東林派憤而結交魏忠賢。1624年,魏忠賢遭到楊漣的彈劾,但倖免於難,於是開始大規模迫害鎮壓東林黨人士,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借熊廷弼事件,誣陷東林黨的左光斗、楊漣、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等人有貪贓之罪,大肆搜捕東林黨人。天啟六年,魏忠賢又殺害了高攀龍、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等人,東林書院被全部拆毀,講學亦告中止。至此,東林黨被閹黨勢力徹底消滅,時東林「纍纍相接,駢首就誅」。

魏忠賢與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極受寵信,被封為「九千歲」,有些人乾脆叫他「九千九百歲」,「舉朝阿諛順指者但拜為乾父,行五拜三叩頭禮,口呼九千九百歲爺爺。」(呂毖《明朝小史》) ,自己也在民間養了不少「義子」,如什麼「五虎」、「五狗」、「十孩兒」、「四十孫」等。在其全盛時期,各地官吏阿諛奉承,紛紛為他設立生祠。天啟五年(1625年)賜魏忠賢「顧命元臣」印。魏廣微、顧秉謙、劉志選、曹欽程、王紹徽、霍維華、閻鳴泰、賈繼春、田爾耕、許顯純等大臣,將政權拱手相讓,甘心淪為幫兇,道德與氣節的淪喪,時人譏為「門生宰相」、「魏家閣老」。

天啟七年(1627年)思宗朱由檢登位以後,清查「閹黨逆案」。一共清查出首逆同謀六人,交結近侍十九人,交結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軍犯三十五人,諂附擁戴軍犯十五人,交結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頌四十四人,共計二百五十八人,再加上漏網之魚五十七人,共計三百一十五人。十一月魏忠賢遭到彈劾,被流放鳳陽,在途中畏罪上吊自殺,屍體被挖出後,任人千刀萬剮。客氏笞斃於浣衣局。








Step.King 2007/3/22 20:53
事緣今天和同事食飯時討論中國宦官佚事 ...
忽發其想  想知道史千年來宦官  那一位最深入民心...

公侯將相看得太多了  來個宦官選舉吧~~
aquaticlunar 2007/3/22 21:12
不知令狐兄可有聽聞
話說寫<葵花寶典>的是個武功高強的宦官?
Step.King 2007/3/22 21:15
原帖由 aquaticlunar 於 2007-3-22 21:12 發表
不知令狐兄可有聽聞
話說寫的是個武功高強的宦官?

你不會以為 那個宦官就是鄭和吧?
aquaticlunar 2007/3/22 21:46
書中好像沒提到過作者的姓名呢~
所以也可以是鄭和喔?

看完這十個選擇後,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鄭和下西洋.
再說這也是一份豐功偉跡, 所以就直接選鄭和了~
Step.King 2007/3/22 21:53
原帖由 aquaticlunar 於 2007-3-22 21:46 發表
書中好像沒提到過作者的姓名呢~
所以也可以是鄭和喔?

看完這十個選擇後,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鄭和下西洋.
再說這也是一份豐功偉跡, 所以就直接選鄭和了~ ...


但我覺得若論宦官弄權擅政殘害忠良之最
非魏忠賢莫屬
Paul 2007/3/23 10:55
唔睇呢個資料都唔知, 原來高力士都為一忠臣...

七日絶食至死係幾深刻既~ 仲有玄宗都算係一個好左一半既皇帝, 佢都俾高生輔政, 咁佢應該有返咁上下~

玄宗愛貴妃, 但貴妃不得不死, 身為臣子做中間人作決定, 實不容易呢~
小丑神 2007/3/23 11:24
魏忠賢啦,條友自閹喎,抵死多兩錢重!
有d人得閒好多野唔去做,走去自閹做太監?!
做人隻走狗狐假虎威,主人都未出聲佢就吠定先,慘哉!
抽刀斷水 2007/3/23 15:46
鄭和啦,佢成日出左去航海,應該無乜時間做D弄權擅政、搬弄是非、殘害忠良既野掛?
Step.King 2007/3/25 12:04
原帖由 抽刀斷水 於 2007-3-23 15:46 發表
鄭和啦,佢成日出左去航海,應該無乜時間做D弄權擅政、搬弄是非、殘害忠良既野掛?


抽水兄  鄭和擅唔到政搬唔到是非可以好多原因  他個人故然是一個原因
但別忘了當時在位時乃是明代興盛之主明成祖 此人被譽為"雄才偉略"  鄭和要搬都搬唔到d乜

相反你試下將鄭和放係慈禧太后身邊 ... 你估下會點丫拿???
匿名 2007/3/25 12:59
原帖由 Step.King 於 2007-3-25 12:04 發表


抽水兄  鄭和擅唔到政搬唔到是非可以好多原因  他個人故然是一個原因
但別忘了當時在位時乃是明代興盛之主明成祖 此人被譽為"雄才偉略"  鄭和要搬都搬唔到d乜

相反你試下將鄭和放係慈禧太后身邊 ... 你估下會點丫 ...


點解冇得揀李連英架?
Step.King 2007/3/25 13:23
原帖由 Guest from 124.244.109.x 於 2007-3-25 12:59 發表


點解冇得揀李連英架?


清代一個慈禧太后仲唔夠照?  又點會有宦官出到名??
小弟在選擇時只是選出對中國有深遠影響/有代表性的宦官
李蓮英在這兩方面都好似有點兒不足...要好好向咁多先烈學習學習~
匿名 2007/3/25 13:34
東方不敗閹之後變左鍾意男人, 咁宦官係咪斷背的臣子?
Step.King 2007/3/25 16:22
原帖由 Guest from 61.239.135.x 於 2007-3-25 13:34 發表
東方不敗閹之後變左鍾意男人, 咁宦官係咪斷背的臣子?


以小弟見解 宦官只屬內侍人員  於朝中並無官品 故不可算是臣子

但若然像魏忠賢此等宦官受皇上提升成為"內閣決議成員" 或其他組織的負責人 如東廠, 西廠及內廠等

就會有官品在身  這才可以算得上是臣子

然而  歷任擅權宦官都不會滿足於小小官品  很多時位極者可達王候之列

就如魏忠賢就曾被封為九千歲
匿名 2007/3/29 17:19
干預政事, 殘害忠良的宦官, 應該算是斷背的瘟神吧?
Step.King 2007/3/31 14:11
原帖由 Guest from 203.198.114.x 於 2007-3-29 17:19 發表
干預政事, 殘害忠良的宦官, 應該算是斷背的瘟神吧?


兄台 斷背、宦官和奸臣三者好像沒有直接關係播
雖然三者可以集於一身  但這不是必然的
至於瘟神嘛~就要看看其身上有沒有傳染病啦 會散播疾病的才可以算得上是瘟神

綜觀我國史上人物  好像沒有一位能有此能耐播
hund 2007/3/31 17:44
國民的歷史知識水平不高,故以深入民心來說,應是李連英吧。

出名就會是鄭和。相信最多外國人認識的會是他。
hund 2007/3/31 17:48
原帖由 Step.King 於 2007-3-31 14:11 發表


兄台 斷背、宦官和奸臣三者好像沒有直接關係播
雖然三者可以集於一身  但這不是必然的
至於瘟神嘛~就要看看其身上有沒有傳染病啦 會散播疾病的才可以算得上是瘟神

綜觀我國史上人物  好像沒有一位能有此能耐播 ...


//干預政事, 殘害忠良的宦官, 應該算是斷背的瘟神吧?//

相信是要指出,斷背中出了此等「干預政事, 殘害忠良的宦官」,有辱斷背同好,故稱為「瘟神」吧!
Step.King 2007/4/1 00:56
原帖由 hund 於 2007-3-31 17:48 發表


//干預政事, 殘害忠良的宦官, 應該算是斷背的瘟神吧?//

相信是要指出,斷背中出了此等「干預政事, 殘害忠良的宦官」,有辱斷背同好,故稱為「瘟神」吧! ...


這也不失為一個解釋~
然而小弟亦始終不敢苟同 宦官=斷背

但在中學時代  中史老師提過  
宦官之所以愛弄權  是因為他們的自我形象低落而形成
的而且確 宦官在中國這一個男權社會  絕對是一群被看低的人  
所以宦官一旦得勢 長期受抑壓的負面情緒就會透過弄權發洩出來
一方面鞏固其權力  二方面可以說是一種報復行為
hund 2007/4/1 09:28
原帖由 Step.King 於 2007-4-1 00:56 發表


這也不失為一個解釋~
然而小弟亦始終不敢苟同 宦官=斷背

但在中學時代  中史老師提過  
宦官之所以愛弄權  是因為他們的自我形象低落而形成
的而且確 宦官在中國這一個男權社會  絕對是一群被看低的人  
所以宦 ...


//宦官=斷背//

當然不是。依史而看,亦並不太多,反而多與宮女及「泠板妃子」混的多。

由心理看歷史,這群人的確有這種傾向。讀歷史叫人看到的關鍵是他們工作的位置,及當時的皇帝有何打算。所謂天時人和。得權前小奴性只是搬弄是非,掌權後「大男人」確有些大肆擾亂報服。

看歷史,令人感到他們老是壞人,但其實當中亦有不少忠良,為國做事,為皇帝拋頭灑血,只是個人際遇不同,很多時候,問題在於大部份宦官是不學無術之徒,縱然有心幫皇帝也不一定有個好結果。

明朝的宦官就已是另一回事了!
Step.King 2007/4/1 10:09
原帖由 hund 於 2007-4-1 09:28 發表

當然不是。依史而看,亦並不太多,反而多與宮女及「泠板妃子」混的多。

由心理看歷史,這群人的確有這種傾向。讀歷史叫人看到的關鍵是他們工作的位置,及當時的皇帝有何打算。所謂天時人和。得權前小奴性只是搬弄是非,掌權後「大男人」確有些大肆擾亂報服。


看歷史,令人感到他們老是壞人,但其實當中亦有不少忠良,為國做事,為皇帝拋頭灑血,只是個人際遇不同,很多時候,問題在於大部份宦官是不學無術之徒,縱然有心幫皇帝也不一定有個好結果。

明朝的宦官就已是另一回事了!


明代宦官通通曉文都係拜宣宗條敗家仔所賜, 事源太祖時,太祖最為痛恨宦官,所以不准宦官讀書,以防他們干預朝政。點知到左宣宗時,條傻仔設左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識得字多,自然蠱惑d啦!而且明代係冇宰相,皇帝身邊冇人幫佢處理政事,唯有靠身邊d宦官執頭執尾,日子一長,皇帝索性比埋個印佢地自己做決定,基本上到左明末,宦官先係真正既皇帝!好似神宗咁,二十年唔上朝只係顧住自己鬥木,朝中內外大小事都係由魏忠賢決定。
1 [2] >

返回首頁 |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