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 | 討論區 | 文庫 | 視頻 | IG | 手機版 | AMP手機版 | 简体中文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無神論者的宗教使用指南_宗教的慰藉

無神論者的宗教使用指南:《宗教的慰藉》

人人皆渴望建立網絡

鄧約翰(John Donne)的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全然只是他自己。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塊,海洋的一部分。」精準地點出了艾倫.狄波頓《宗教的慰藉》一書的意圖。

現代人雖然習慣了原子化、個人主義的生活,討厭黏稠的社會關係,卻從未放棄與人建立關係的渴望,要不然「愛情」就不會如此令人著迷,「宗教」就應該大幅衰退才對。但實際上,現在信仰上帝、歸屬宗教的人卻是有史以來最多的時候,光是基督徒就超過二十億人,近年來東亞都會區更興起了規模數千人到數萬人不等的鉅型教會。

人畢竟是社會性動物,當自己能夠隸屬於某個社群、組織、團體時,將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安心感,幸福感也從中產生。

其實,無神論者也不例外,也渴望與人建立關係,也不希望自己是孤島。

宗教本在面對孤獨

偏偏不巧的是,「宗教」向來特別懂得如何幫助人處理、面對自己內在的孤獨、寂寞,像建立宗教共同社群,舉行宗教儀式來化解人的孤單寂寞(想想教會的團契、小組,各種聚會儀式活動,無一不是讓人與人靠得更近,建立連帶感)。而堅定的無神論者,往往為了徹底否定上帝的存在,也一起否定了因為承認神的存在而出現的諸般事物,以致於被迫放棄許多能與人建立關係,維持社群性的社交活動、人際互動的方式;無神論者的人生雖然堅守住自己的信念,卻往往過得較為孤獨,少了許多與人產生深層連結、共鳴,進而深交的機會。

如果非要說無神論者與有神論者的差別,恐怕不在於是否承認神的存在,也不在於對人生苦難的理解差異,而是與人建立及經營關係,發展連帶與共同體模式的差別:有神論的宗教信徒善於經營人際關係,建立社群,從中獲得幸福與喜悅;無神論者卻得為了堅持信念,而一再放棄了其實可以令自己的生命更美好的體驗。

信仰有如自助沙拉吧?

狄波頓無寧認為,老無神論者的二元論式(全有或全無)作法不合時宜,且對自己的人生完全沒好處,沒道理只因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就不能使用相信有神存在之人的想法與創作。

都已經進入後現代不知多少年了?「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大敘事早已終結,後現代倫理學的特色是破碎化、片段化。狄波頓認為,無神論者其實不用那麼ㄍㄧㄥ,不需要因為不承認上帝的存在,就把與上帝相關的一切事物全都拋棄。從宗教信仰抽取喜歡的事物來使用,拋棄不合己意的部分,一點關係也沒有,反正今天的信神者也是這樣幹的。

過去正統神學認為,宗教信仰這件事情,不能只是體貼肉體的想法,柿子挑軟的吃,不喜歡的就丟掉,否則難以成聖/證道/得救。然而,後現代的基督徒早就不管了,他們只遵守自己想遵守的戒命。對於這些只挑選自己能遵守的教義來服從的人,基督教神學家批判其為「自助沙拉吧神學」。

幾千年來,人類的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已形成緊密的連結模式,雖然宗教信仰已不再是當代日常生活的核心面向,卻仍有許多生活慣習與信仰有著緊密的關係,例如我們所過的民俗節日,大多脫胎於宗教信仰。艾倫.狄波頓認為,現代無神論者常犯的錯誤是,儘管宗教的核心信條看似早已被推翻,但是日常生活中仍多面向與宗教信仰息息相關,實在沒有必要因為有宗教成分在其中就完全拋棄。

美好價值不應被放棄

於是,狄波頓決定為無神論者編寫一本「宗教信仰使用指南」,撇開宗教信仰的彼岸救贖財(我要如何做才能抵達彼岸的天堂)的討論,而是逐一介紹宗教信仰在此世存在的社會功能,像是道德信念、仁慈、文學、音樂、建築、藝術創作等諸多值得無神論者學習、享用的事物,讓無神論者也能享受其中的美好。

狄波頓認為,每種宗教信仰都有許多發人深省、勸人向善,並使人生過得更加美好的生命智慧,只要我們不被教條化的遵守戒命方式所綑綁,著實不必因為這些智慧裡有提到上帝就放棄。

如果宗教團體擅長經營社群、共同體,且建立這樣一個有向心力的社群的確能讓身處其中的人活得較為愉悅、滿足、平安、快樂,無神論者沒有道理不能學習仿效這套方法。

如果有信仰者因為相信上帝而變得仁慈、善良,樂於與人為善,安慰受傷者,幫助需要幫助的弱勢窮人,那麼,有信仰者的仁慈、善良,也是無神論者應該效法學習的對象。

如果有信仰之人因看見神的崇高偉大,有感而發地以音樂、文字、繪畫、建築……等創作來記錄那種感動,無神論者沒有道理只因這些作品來自有信仰者,便捨棄不看不欣賞。或者明明看了之後,內心很感動,卻硬要說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有。

有神論者因體制而強大

狄波頓更直言不諱地指出,無神論者多年來一直扳不倒宗教團體,使得宗教團體歷經數千年而不衰退的重要原因,就是宗教組織懂得透過教育建立一套體制,讓體制為自己服務,不斷繁衍、創造新的信徒,使得人們自動聚攏過來。狄波頓認為,「宗教體制帶給我們一項基本教訓,就是規模的重要性以及匯聚金錢、才智與地位所能帶來的效益。」

宗教瞭解有許多事情不能單憑一己之力完成,必須群策群力,並且需要一套方法來凝聚資源與共識。體制能為組織建立共通的標準,源源不絕地帶來收入,有錢好辦事,宗教可以興建教堂、印刷出版品,建立學校,舉辦活動,收編人才……,無所不用其極,好傳遞自己所信仰的事物。

宗教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建立一套體制,文字、繪畫、音樂、建築、社群意識、宗教團體……,其實通通都是體制的一環,都是為了匯聚群眾、影響世界,使人歸信其所宣揚的觀念。這是宗教團體之所以強大,而無神論卻始終無法強大的關鍵所在。

體制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它能超越個人的聰明與駑鈍,超越時代與地域的限制,將觀點、作為齊一化,以一套穩定有序的方法,不斷散播自己的觀點,吸引認同者追隨加入。

無神論者也能品牌化

反觀無神論者,大多單槍匹馬,靠自己的聰明才智、信念和能力行事,宛若一盤散沙,完全不懂如何將彼此組織起來(甚至彼此之間根本就爭吵不休,毫無共識),更別說透過一套有系統的教育方法,向社會傳遞自己的價值信念。

體系的好處就是「品牌化」,當品牌效應出現後,人們不自覺地會信任品牌,從而依附。今天許多知名企業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靠著模仿宗教組織,另外建構一套自己的體系,麥當勞的運作方法其實和天主教會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深諳建構體系的好處。

顯然狄波頓在本書中,除了提醒無神論者敞開心胸,好好享受有神論者的創作之外,也應該學習有神論者的生活模式,以及最重要的,是向宗教這套體系學習,盡可能複製可用的部分到無神論信仰之中,建立一套能夠傳遞無神論價值的體系——如果他們真正想壯大自己,且充實人生體驗的話!

無論相不相信神的存在,宗教的確有許多值得學習、仿效、欣賞的優點,無神論人士實在不必「因噎廢食」、「人以群分」,只要能讓自己活得開心,對無神論事業開展有幫助的事物,不妨都拿來用。

現代市民信仰真有可能?

狄波頓不諱言,自己寫這本書的想法是從孔德(Auguste Comte,社會學之父、實證主義哲學家)而來,企圖建構一個沒有上帝,卻保有宗教的諸般社會功能的現代市民信仰。

只不過,宗教的核心凝聚力是上帝,一切體制都是繞著彼岸救贖財來開展此岸的生活準則,不知道拿掉上帝的市民信仰,要以什麼為核心價值來凝聚無神論同志的共識?沒有共同肯認的核心價值的無神論宗教體制,真能長久維繫嗎?連有神的宗教團體都歷經諸多分裂與波折了?!

資料來源

王乾任,《人籟雜誌》9月,2012-09

無神論者的宗教使用指南_宗教的慰藉.txt · 上一次變更: 2012/09/12 06:42 由 admin